李斯起身,对秦王政躬身作揖,掷地有声:“小人愿为大王效力!”
许多鱼觉得自己身处历史长河中,改变历史,又在见证历史。
李斯不愧是秦王政的左右手,他整篇竹简都是在以秦朝一统六国为基础!
他提出了记载在历史书上的策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李斯只是一个普通士人,曾经当过楚国最低等的小吏。他进步如此之大,可见在学宫里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书同文,这一事便交给你负责。”秦王政觉得李斯的字写得挺好的,便让他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统一。
以后秦国每攻占一国,就将标准推行到当地!
“多谢大王!臣定当竭尽全力!”李斯激动得浑身颤抖,自己终于要进入到咸阳政治中心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声音就像一盆冷水,浇得自己透心凉。
许多鱼提议:“篆字在民间书写比较麻烦。我听闻,下杜有人名程邈,他一直在搜罗民间字体,欲化繁为简,化圆为方。阿政,你何不如把他召过来,专心于此事。若能成功,其字可用于民间。”①
许多鱼提出此事,是有一点点不想让李斯独占鳌头的小心思,更多的是为了让书同文少走弯路。
秦王政认同地点头:“多鱼考虑得周全。李斯,书同文,要正字形,正用字,正用语。此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所能为。你许是要花费多年时间在此事上,你可愿意?”
李斯勉强一笑,秦王政这是在点自己呢,既然一个人干不完,多一个程邈不算什么,并不会分薄自己的功绩。
“小人愿意!”李斯雀跃道,心里却不比最初的欣喜。
明眼人都能看出许多鱼对自己有意见,可是,为何?
明明两人交集甚少,而许多鱼不是那种无理取闹之人。莫非是韩非在许多鱼面前说了什么?
秦王政能愿意提点一句李斯,已是看在他提出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和货币十分有用的面子上。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花了整整十年才作完这一切。
现在每打下一块土地,就慢慢推行一点统一策略,民众应该更容易接受一些。
至于统一度量衡,这是伟大的创举。
欧洲的统一度量衡工作开始得非常晚,直到1875年,法国邀请美国俄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签订《米制公约》,规定了米是南极到北极穿过巴黎经线的两千万分之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操作,足足比西方早了2000年!
后世有人认为中国的理科发展是落后于西方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卜辞》中记载,商代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刘六,期,八,九,十,百,千,万来记载十万内的任何数字。此外,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中国在商周时期有了四则运算,到春秋时期出现了正整数的“九九歌”,并且出现严格的十进位制筹算计蜀,以空代表0。
作为文科生的许多鱼,对此没有更好的优化建议,便从自己管理巴蜀的实际经验出发:“推行度量衡的时候,可以先给一段过渡期。那就是规定换算比例。”
这可是许多鱼的经验之谈!
随着巴蜀汇聚八方来商,总有一些从六国第一次来巴蜀的行商,不知道巴蜀推行的度量衡和钱币制度。
为了方便这些外来行商进行交易,许多鱼就规定了换算比例。
待他们多往返几次,便会主动采用巴蜀的度量衡工具,这样更加方便便捷。
李斯惊诧地抬起头,原来统一度量衡之事,许多鱼竟然早就在巴蜀实施了?!
秦王政眼里是藏不住的欢喜:“多鱼,你快跟我说说,你是如何治理巴蜀的?”
许多鱼当然不会瞒着阿政,除了对商会一事一笔带过,其余的都详细讲了自己的初心,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的,效果如何……
这一番话,不仅让秦王政收获颇丰,更是让李斯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商人这么有用!
原来法律可以这样使用!
原来经济可以这样玩!
秦王政:“所以你是用刺激消费的办法,促进钱币的流通。”
许多鱼心有余悸:“这是后期的操作。在已经出现钱荒苗头的时候,我是利用商会去其余六国以物换钱币。用钱币购买货物,比以物易物便宜一成。他们自然是愿意的。”
秦王政若有所思地点头:“相当于你把风险转嫁给了六国。”
许多鱼谆谆善诱道:“对!阿政,你要引以为戒。我只是一个巴蜀郡,出了问题,我能从六国吸血。你日后气吞宇内,六国尽数是你国土,若是出了问题,我们只能不断往外扩展。”
李斯的表情也跟着严峻起来:“匈奴有牛羊战马,但亦缺少钱币。”
“对!所以,我们要做好防范!”许多鱼既骄傲又担心。
骄傲中华文明的先进,又担心想吸血,其他地方偏偏还没产血。
可恨自己上学时,没背下世界矿产分布图。
许多鱼的话为秦王政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钱荒对大秦是威胁,对其余六国不也是如此?
武力征服是征服,先用经济之策使敌人虚弱,不是更好吗?
就像长平之战,秦国对赵国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换掉廉颇,任用赵括为将,最后赵国惨败。
“多鱼,你可真是别具心裁。”秦王政情不自禁地握住许多鱼的手。
李斯心服诚服:“大人文治武功双绝!小人三生有幸,能聆听您的教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许多鱼谦虚道:“过赞了,我这都是从失败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纸上谈兵容易,身体践行难。多鱼,不必妄自菲薄。”秦王政是自信飞扬的性子。
他认为有功的人,就该受到天下赞誉,不必自谦。
三人的这一番密谈,直接谈到日落西山,秦王政不得不回宫,但荀子还没归来。
“荀子到底去找哪位好友了?”许多鱼好奇问道。
自从荀子提出来的守孝之策被先王驳回后,他就不爱往外跑,总在学宫里窝着。
李斯站在门口,踮起脚往门外张望,担忧不已:“夫子并未告诉我去哪。这么晚还未归来,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这话一说,许多鱼也忍不住担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