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都是单句题,是其他题型的基础,这种题型简单,意思明朗,但是想要做的好,就有些难度。
要写出新意,不然阅卷官看了几百篇文章,破题都是差不多的类型,也会审美疲劳。
截搭题就是把不连贯的内容连接到一起,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可以搭截成题目《时习 乐》,这还是比较容易的搭截。
有些考官还会把上下文完全连接不起来的两句话做截搭题,或者从不同的文章中选取个别字句,这就极为考验学生对于经义的熟悉程度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等周夫子给贺宣讲完课后,又布置了三道作业,题目分别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不以规矩”,还有截搭题,“不知老之将至云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几道题目有长句短句还有截搭题,可以说是把前两日讲的内容都要练习到。
贺宣回去后先把题目写到白纸上,不急着破题,先把夫子今日讲解的内容记下来,等学会破题之后再把笔迹整理一遍,不然学的多了,记不过来,就容易有疏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梳理好了内容,就要准备破题,这三句话,贺宣反复念了好几遍,内容和意思都不难理解,但是破题就好比是一个文章的主旨,议论的中心,其立意必须准确,提纲挈领。
破题就要反复的思考,综合概括题目之后,再一分为二,反复的剖析内容。
第一道题,就是孔子和一众弟子讨论的时候对颜渊说,回啊,得到任用就去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保存好自身,怕是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这话一出,子路就不服气了,问孔子说,要是有人和你一起率领三军,你会找谁呢?
孔子作为最佳辩手,哪能被学生难倒,表示不与有勇无谋之人共事,一定要找小心谨慎,善于谋划且能完成任务之人共事。
后面这些就扯远了,破题还是要围绕第一句,贺宣尝试着写道,“圣人用行舍藏,志同道合者谋之。”可是这个意思表达的太浅显,而且用了太多题目的字。
贺宣思考了好一会儿,再次修改,“圣人行藏之宜,志同道合者而示之微也。”反反复复,三个题目破题,有了大概的思路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字眼,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合适的代替。
贺宣用脑过多,回去的路上都在思考第三个截搭题。
周夫子出的这道题,还不算最难,起码是一篇文章中的,不是意思相反那种,不然真的要头秃了,难怪夫子常戴儒巾,莫不是读书用功过度所致。
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回到家里,于大嫂已经把肉粽煮好了,贺宣就着竹叶粽和羊奶,填了五分饱,回屋用功去了。
直到谢端他们都回来了,写了好几个破题都不是很满意,才从房间里出来,活动一下手脚。
谢端刚到家也闻到肉粽的香味,洗手后在正堂吃粽子。
贺宣吃的时候太着急,没有用心品尝,问谢端。
“三哥,这个獐肉粽子味道如何?”
“还不错,有股竹子的清香,跟粽叶的不太一样。”
里面的馅味道比起猪肉要清爽一些,没有很多的肥油,不过獐子肉的油脂化到糯米里面还是香的不行,加上竹壳的清香味,一点都不油腻,“要是加些茱萸油进去就更好吃了。”
贺宣无奈,这个嗜辣重口味的家伙,不过茱萸的辣味不算很重,要是有辣椒的话,三哥还不得把辣椒当饭。
看着谢端吃,贺宣明明不饿,就是嘴馋,不能再吃了,不然晚饭吃不下了,贺宣告诫自己。
让小竹帮着跑腿去三里村送些粽子,于五郎去盘溪村送些粽子,不然煮了那么多,自家吃不完就坏了。
两人回来的时候还拿回来一些东西,族长送了几个梨,二叔家里给了些大枣,还有于族长家回了一把自家种的芥菜。
有几家没回东西,贺宣也不在意,本就是小辈的心意,正好多做了些。
吃着梨子,把马拉出来散散,黄金甲也想啃一口梨,被贺宣塞了个果核,马儿也不在意,把果核啃得干干净净的。
跟着黄金甲走了一圈,贺宣被题目为难了一日的心情难得放松些,把马儿送回牲口棚后,打算回去问问三哥,看看三哥能不能再给自己开个小灶。
谢端在书院也是学过制艺的,教习的夫子都是大儒,虽然不是主要学习这一科,但是指点下刚开始破题的贺宣还是不难的。
两人说到开饭的时候,因为都吃了粽子,晚饭用的不是很多。
吃完饭,喝了一杯茶,贺宣想着三哥应该消食消得差不多了,就继续询问,谢端的讲解不但有四书的内容,还会融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角度新奇。
“你现在刚开始学制艺,还是要多看书,比如《大学章句》《论语集注》这些,能帮你更好的了解先贤的思想。”谢端说完,喝了口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