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3章:苏良的神回复!拒入中书的三大理由(1 / 2)

第564章苏良的神回复!拒入中书的三大理由

腊月二十九日,清晨。

冬阳缓缓升起。

两府三司众相公齐聚中书省政事堂。

今日本不用上衙,但因苏良于午时归京,众相公便穿着官袍,准备为苏良举办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

“诸位,老夫打算以首相之礼迎接景明,他是个聪明人,自然知晓咱们的想法,到时咱们一起捧举他,令他做了首相,此事就算成了!”文彦博说道。

文彦博是发自内心想将首相之位让给苏良。

他的理由也毫不遮掩。

就是想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享受到一个远超盛唐、前所未有的大宋盛世。

而他做首相来操持一切,达成此目标的可能性要比苏良小的多。

这个理由,对已年过半百的吴育、曾公亮、王尧臣同样具有很大的诱惑。

他们也想看一看,让苏良这个妙计频出的文武全才来统领百官,大宋在三到五年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更重要的是——

他们的这个想法,官家也是支持的。

“附议!”

“附议!”

“附议!”

……

众相公纷纷点头,皆无异议。

换作他人,以三品官享一品官的待遇,礼官肯定会反对,但苏良功劳甚大,且在灭夏之后,便享受过此待遇,并无任何不妥。

当即,相公们便开始商讨起了欢迎仪式。

约一刻钟后。

一名吏员快步走进政事堂。

“启禀诸位相公,苏中丞来了!”

听到此话,众相公都是一愣,然后他们就看到苏良身穿紫袍,满脸笑意地走了进来。

“诸位相公,近一年未见,我……我甚是想念啊!”

众相公纷纷起身,还未说话,便见苏良快步走到他们的面前,给每个人都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欧阳修又气又笑着说道:“景明,你呀,是不是猜到我们会迎接你,所以提前跑回来了?”

一旁,文彦博的嘴巴都快气歪了。

“本来计划是今日午时抵达的,但昨日甚思儿女,便走的快了一些,昨晚便到家了,我的错,我的错!”苏良朝着众相公拱手。

这时。

文彦博开口道:“景明,我们都为你准备好迎接仪式了,你要不先出城,待午时再进来。”

“文相,您尽说笑,哪有回来还出去的道理,如此不是正好,我和诸位都省事了!”

“你啊,狡猾!”

文彦博朝着苏良的胸口捶了一下,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随后,众人便闲聊了起来。

……

半个时辰后。

苏良与众相公出现在垂拱殿。

赵祯挺了挺身子,说道:“今年不同往年,朕有三件事要与众卿商议,今日必须全都敲定了。”

“其一,礼官们纷纷上书,今年乃是我们收复燕云、灭掉辽国之年,依照礼制应有新年号,经馆阁、礼官共议,欲将至和三年改为嘉佑元年,明年即为嘉佑二年,众卿可有异议?”

随即,一名内侍将“改年嘉佑”的册子递给了众人。

“嘉佑,嘉有善美奖赏之意,佑,有上天护佑之意,此年号甚好,臣无异议。”

“新大宋自当用新年号,臣无异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很快。

嘉佑这个新年号便定了下来。

赵祯接着道:“其二,便是众臣请奏苏卿入中书之事。”

赵祯看向苏良。

“苏卿,你是欲以参知政事之职,统领我大宋继续变法改革,还是以首相之位,随朕变革天下?”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想做副相过渡一下,还是直接做首相?众相公都看向苏良,心中充满期待。

能让官家这么问的,他是大宋第一人,能让众相公都巴不得他任首相的,他依旧是大宋第一人。

苏良面带无奈。

官家明显是对他的回信视而不见,要让群臣齐齐使力,将他捧上首相之位。

苏良缓了缓,看向赵祯拱手道:“官家,臣既不愿担任副相,亦不愿担任首相,臣最适合的仍是台谏官。”

赵祯眼睛一瞪。

“苏卿,你立此大功,却拒朝廷嘉奖,是要天下人说朕寡恩吗?”

赵祯这个帽子扣的是合情合理,合乎规制。

还不待苏良辩解,文彦博便站了出来。

“景明,你正值青壮年,依你之才,完全可担任首相,若是为个人享乐而拒之,如何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天下万民,实非士大夫所为也!”

随即,吴育也站了起来。

“景明,我们皆知你的性格,但当下大宋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时刻,我们皆不如你,该是你担起此担子来了!”

“景明,我知青史留名非你所追求,然当下的大宋需要你,你绝对不可因个人之乐而推诿,官家与我们都盼着与你一起创造奇迹呢!”

……

其他相公也都纷纷积极发言,目的就是将苏良能想出的理由全部堵死。

约一刻钟后。

待众相公说完,苏良先是朝着赵祯拱手,而后又朝着众相公拱手,缓了缓,才开了口。

“多谢官家与诸位相公厚爱,臣之所以拒,并非为己,而是为了大宋,为了未来之大宋。”

苏良的脸色变得认真起来。

“臣之所以拒入中书,理由有三。”

“其一,臣甚特殊,前之未有,后世也可能难有臣这类官员。当然,臣之所指,不是才能,而是臣与官家,与诸位相公的关系。”

“官家中年得子,臣居首功,官家感激臣,皇后感激臣,整个皇室皆感激臣,这使得官家对臣,隆恩甚重,无任何猜忌打压。”

“臣在官场,虽任台谏,但与诸多台谏官不同的是,与两府三司的相公因共事缘故,关系匪浅,互为知己。”

“官家相信臣,众相公皆抬举臣,臣若入中书,无论任副相还是首相,若主持大宋变革事宜,不出一年,臣必成权相。”

“虽说不会功高震主,官家与诸位也不会相信臣会有不轨之举,但此先例不可开。”

“大宋若出了我这样一个权势与皇权齐平,得群臣之心的权相,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后世一旦出现一个心怀不轨的权相,大宋便有覆灭之危机。故而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为了以后不会有权相诞生,臣拒入中书,以免为后世开此恶例。”

……

“其二,我朝从皇祐年间开始的全面变法与当下欲开启的创盛世之变法,并不相同。”

“前者求快,欲在根治大宋之疾,而诸多顽疾,不得不治,且要速治,故而什么手段都可用,我们成功的原因,除了策略正确外,更多的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

“若无官家变革之决心,若无诸位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变法根本不能成。”

“而若创盛世,追求的便不能是快,而是稳,因我们期望的不是一朝之盛世,而是百年甚至千年之盛世。”

“若有此期待,法治礼治必须大于人治。我们前期变法的成功来源于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朝堂之内,人才济济,但是此种盛况,可遇而不可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