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2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1 / 2)

第513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

黎明时分,天空露出鱼肚白。

旷野之上,血腥味甚是浓郁。

经过长达三个时辰的鏖战,大宋五百龙羽军外加五百轻骑兵终于将西夏六百铁鹞军全歼。

龙羽军统领徐莽坐在一处土坡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衣服上满是敌军的鲜血。

就在这时。

一名龙羽军士兵走到他的面前。

“统领,我们共战亡五十二人,重伤三十七人,敌军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

徐莽点了点头。

此战不易。

龙羽军胜在偷袭,若非偷袭,伤亡恐怕会更大。

铁鹞军的配合与战力并不比龙羽军弱多少,甚至在肉搏战时,他们更阴狠,更难缠。

接下来。

身亡和重伤的士兵都会由后续跟进的后勤兵安置。

战场也将由他们来打扫。

死去和重伤的龙羽军士兵将会由随行的轻骑兵替补进来,一直保持五百之势。

半个时辰后。

徐莽骑在马上,朝着众将士高声道:“出发!”

自战斗结束后,徐莽一直面无表情,因为他知晓接下来还有四场恶战要打。

此次。

必须将西夏的铁鹞军全歼,即使需要龙羽军拼到全部阵亡!

……

三月份的最后一日。

苏良赶回了汴京城,然后向赵祯与众相公汇报了当下河北禁军的情况。

赵祯不由得大喜。

满朝文武,唯有苏良能将事情做得如此漂亮。

其实。

朝廷早就内定下了河北禁军为收复燕云的主攻军。

不然所有军功都被西军拿去,禁军内部会出大问题。

……

四月初七,近午时。

身在御史台的苏良得到消息。

三日前,东瀛攻占高丽国都,高丽亡国。

这比苏良的预计要早上半个月。

待他看完完整情报后,才知晓,是耶律洪基参与了进去,导致两国之战提前结束。

辽国大皇子耶律洪基亲至高丽,说服高丽国主,降可保高丽皇族不死。

高丽国主是个软骨头,知道高丽已经必败无疑,故而选择投降。

其宁愿被囚而苟活,也没有胆量再拼一拼。

于是,全城投降,所有高丽人都成为了囚徒。

紧接着。

又一条情报传入汴京城。

东瀛与辽国平分高丽之财,地归辽国。然后两国签订同盟契约,双方互称为:生死之盟。

生死之盟。

即国运相连,同生共死。

此盟约显然是针对大宋的。

东瀛曾秘密遣使,欲与宋联盟对付辽国,但大宋不屑与他们为伍。

于是,他们趁此机会,便与辽国结成了同盟。

放在往昔。

辽国与东瀛结盟,且将中间的高丽连成一体,几乎垄断了大半個海域,大宋必然紧张。

但是现在,朝廷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儿。

就连汴京城的百姓听到此消息,脸上都是不屑的表情。

双方结盟后,高调宣扬。

并且辽国在海上增加了上百艘商船与战船,意图垄断北海域的商贸。

赵祯知晓此事后。

当即命三司向海州市舶司支钱三十万贯,命后者打造两百艘海上战船。

实力决定一切。

这就是最好、最硬气的回复。

……

又一日,天朗气清。

汴京城的街道上,绿荫浓浓,车水马龙。

御史台台院内,苏良将两腿放在一个条凳上,悠哉悠哉地看着近日的邸报。

殿中侍御史范镇快步走过来。

“中丞,我让你看个好物,看个好物!”范镇兴奋地说道。

人未到而声先行。

他走到苏良面前,从怀中拿出一片纸,然后迅速展开,放在桌子上。

苏良定眼一瞧,是个拓片。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四个字,还有些模糊。

所谓拓片。

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物上面的文字或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不像官家的飞白书啊!说实话,写得不好,或是我欣赏不动吧!”苏良微微摇头。

“不是,我不是要你评价书法,你看内容,好好看一看内容,念出来!”

一向稳重的范镇,甚是激动。

仿佛发现了宝藏一般。

苏良拿起纸片,仔细端详起来。

稍倾,他喃喃道:“好像是“傳……傳……什么一……一了。”

飞白书,结合整体还能猜出内容。

但这四个字,不但模糊,而且字体甚是扭曲。

苏良只认出了三个字,还不能确定对错。

“不对,是傳位一子。”范镇道。

“传位一子?什么意思?什么?传位一子!”苏良骤然提高声音,也明白了过来。

整个大宋。

可传位者,只有赵祯。

而一子,自然是当下的大皇子赵暽。

传位一子,即立大皇子赵暽为储君。

“此字来自何处?是谁人所写?”苏良问道。

这四个字,意义重大。

除了赵祯敢言,群臣上奏敢言,私下讨论,乱写乱画乃是犯忌讳的。

范镇道:“相州城南十里外的一处山林中,一名农户发现一块丈高大石,石上满是青苔,青苔里面,勾画着这四个字,似乎是天然形成。”

“相州知州路文远汇禀中书,并将此石运往了汴京城,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汴京城。”

地方如遇到祥瑞,第一时间就要将其送到汴京城。

“此拓片从中书传出后,官员们纷纷呈递奏疏,请求官家立储,我们要不要跟上?”

苏良看向拓片。

“大皇子乃嫡长子,成为储君乃是早晚的事情,与有没有祥瑞无关。”

“我建议再等一等,看一看那块大石头再说,不可妄言!”

苏良作为御史台的台长,上奏向来都是讲究事实,从不主张风闻奏事。

朝堂官员们如此积极,自然都是想要图一个从龙之功。

并且如此多的官员上奏,谁若不上奏,倒显得对大皇子有意见。

但苏良不在乎这个。

朝堂官员议论纷纷,自然也就传到了汴京城的街头巷尾。

“此乃天命所归,咱们大宋的储君本就应是大皇子,谁都抢不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