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4章:欧阳修与苏良同作序,打造汴京最强畅销书(1 / 2)

马行街,和乐楼。

客舍内。

欧阳修、苏良与苏洵畅聊着变法之事。

所聊内容涉及吏治、军事、商贸、农事等多个方面。

苏洵涉猎极广。

言语间,借古言今,引物托喻,引得苏良与欧阳修赞不绝口。

其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尽写胸中之言。

这与苏良和欧阳修的文章理念甚是契合。

小苏轼与小苏辙乖巧地站在一旁,认真聆听,连坐都不敢坐。

由此足见苏家的家教之严。

三人畅聊了大概半个时辰后。

苏良笑着道:“明允兄,今日一聊,真是顿觉相见恨晚。不知你准备在汴京城待多久,若空闲较多,我们可以多叙一叙。”

“是呀,今日一聊,老夫亦是受益匪浅!”欧阳修也附和道。

苏洵一脸谦虚地说道:“二位官人,客气了,客气了!我此番游京,一方面是以文章拜谒欧阳学士,另一方面是为让这两个儿子也长一长见识。”

“我计划的是,在汴京城小住两个月,这里的好书较多,准备多借阅一些书籍,让两个儿子多长些学问,待腊月再返乡,不耽误过年节就行。”

苏良望向不远处的一摞书籍,顿时明白了。

很多读书人都愿在汴京读书。

因为汴京书多,且很多书籍都有批注版。

这些批注甚是珍稀。

代表的乃是当下最主流的想法,最能提高学问。

对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汴京城的很多书铺都提供有借阅书籍的服务。

这是其他州府难以与之相比的。

从这点儿,苏良也能看出苏洵望子成龙的愿望,俨然是希望二子都能走上仕途。

而他也有再次参加科举的打算。

这时,欧阳修大手一摆,道:“明允,街头书铺能有几本好书?不如去看一看馆阁藏书。这样吧,你需什么书籍,列出名目,老夫帮你借阅就行。”

汴京城藏书最多最全的地方,自然是馆阁。

馆阁书籍可供士大夫官员们借阅。

很多官员借阅后。

都会令家中子侄或有意走向仕途的族人抄录阅读。

此已成常态。

也算得上是士大夫官员们的一种特殊福利。

听到此话,苏洵直接激动地站了起来。

“欧阳学士,这……这……实在……实在是太感谢了!”

对好书之人而言,这份恩情尤为贵重。

欧阳修对同频共志之人,都非常友好,能帮则帮,丝毫不会妒忌别人的才干。

苏良看向一旁的小苏轼和小苏辙。

“明允兄,我看这两个孩子挺顺眼的,让他们在屋内抄书读书实属无趣。我的好友司马君实正在馆阁校勘书籍,不如我推荐一下,让他们两个去馆阁当两个月抄抄写写的书童,伱看如何?”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我父子三人能得二位官人提携,实乃三生有幸!”

苏洵重重拱手。

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对苏良、欧阳修而言,这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但对他们这种寻常百姓家而言。

这种机遇,便极有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苏轼和苏辙听到此话,也是眼前一亮,甚是兴奋。

馆阁。

那可是朝廷藏书之处,云集天下好书,且非一般人能入。

“轼儿、辙儿,还不谢过苏官人?”

小苏轼、小苏辙连忙学着他父亲的模样拱手,然后齐呼:谢过苏官人!”

苏良连忙道:“无须客气,无须客气!”

随即,三人又闲聊片刻后,苏良与欧阳修便各自归家了。

……

翌日,清晨。

苏良带着小苏轼、小苏辙出现在集贤院门前。

馆阁,乃是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与秘阁的统称。

其中,集贤院的公家典籍最多。

司马光最喜史书,又担任着馆阁校勘之职。

除了去变法司外,他几乎整日都呆在集贤院。

他与王安石都很纯粹。

一个想着修史留名,一个盼着变法成圣。

并且,都在付诸行动。

苏良带着二人走进集贤院,正准备寻一名官吏问问司马光在哪。

哪曾想。

那些看到苏良的官吏,个个如惊弓之鸟,见到苏良,扭脸便跑。

苏良带着苏轼苏辙朝里面走。

他看到,两名官吏抱着一摞摞文书朝着后面屋子奔去,还看到一名官吏突然就给房屋上了锁。

就在这时,苏良听到一道矮墙外,两名官吏的对话。

“苏御史来了!苏御史要来巡查了,赶紧把这些文书都藏起来,万一被他看出问题,问题就大了!”

“咱集贤院虽是清水衙门,但……但那苏景明吹毛求疵,若故意找错,还真正找到,速速将这些账目都藏起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