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时昭在一旁,看着这师徒二人的对话,感到有些无奈。
他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些话,根本不该由一个尚书的嘴里说出来嘛?
这些,早都已经超出了吏部尚书的管辖范畴了啊!
内阁辅臣是皇帝的秘书,他们才是提出施政建议,帮助处理政务的人选。吏部尚书不是说不能提出建议,但是他的职权范围应当是掌管朝廷的人事任免,其余的事情,应当是附从于内阁辅臣之后的。
严晨昊这么干,无疑是有些越界的,甚至如果传出去,其实容易招到非议。
伱一个吏部尚书,操这些心干什么?
不过,严晨昊自认是皇帝的老师,就负有教导的责任,哪怕是现在,皇帝的日常讲经也基本都是他在负责,自然没有感觉到对皇帝的上奏有什么问题。
严时昭却是注意到了。
虽然他在政事之上并不精通,相比于朝堂的一些勾心斗角,他更擅长的是纵横沙场,但是多少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于是在这次的会面结束不久之后,就有几名朝臣上疏,言道内阁只有四人,如今朝廷事务众多力有未逮,处理不便,请求再增加一些名额。
这当然只是借口,而皇帝也自然是恩准的。
至于谁入内阁,还用说吗?
严晨昊早就已经被一些朝廷里的人,说是“未入阁之首辅”,指的就是严晨昊明明没有入阁,却老是向皇帝提出一些不符合他身份地位的建议,而皇帝却往往会采纳,他说话有时候竟然比内阁首辅方从哲还有分量,也就得了这么一个外号,虽然有讽刺之意,但又可以看出此人的特殊地位。
现在入阁,也算是不算意外。
……
无论朝臣们怎么说,至少严晨昊在治理国事上,确确实实是有本事的。
他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能够一眼切中问题的要害,并且可以及时地解决。
没有出乎严晨昊的预料,北边的瓦剌虽然趁着机会迅速东进,抢了鞑靼好大一块地盘,但是很快他们就自己爆发了矛盾,为了争夺水草最为肥美的地界,以及一些之前就有的宿怨,战争很快爆发。草原上腥风血雨,朱常洵担心的事情就如同他所说的一样,根本没有发生,瓦剌自己打得欢,谁也不想去招惹南边的庞然大物。
流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严晨昊在朝中也有不短的年数了,识人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派出去的都是能臣、干臣,他们到达地方之后,快速安定了流民,或遣返,或在当地就地分配土地,一颗颗定时炸弹就这么被消除。
被解救的百姓,也在北地重新安顿下来,构建新的家园。
他入阁之后,内阁的运转也是顺畅了许多,政令通达四方,更好地治理着这个已经有些颓势的帝国。
而民间的舆论,对于皇帝也是称赞有加。
毕竟在短时间内平定叛乱,随后开始治国,肉眼可见的使得各地百姓安定,这当然是功绩。
消息传到宫中,朱常洵的脸上肉眼可见的出现了欣喜的神色,这一天的酒水都多喝了几杯。
武兴皇帝的岁月,在这样的情况下,悄然流逝。
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五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