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信书不如无(2 / 2)

几千年前的先辈早就用那双智慧的眼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便有了“食色性也”的说法。后世许多人提到这句话时,就会露出一副“不可说”的猥琐表情,用眼神交换着一句话:看吧,孔子都说好色贪性是他喜欢的了,所以咱们嘿嘿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你们这些虚伪的道德者,难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师爷就是个老淫棍吗?

可笑之至。

这就是正宗的“无知者无畏”了。在这个观点中,至少存在四个大错所在。

首先,如果以我们现代汉语来讲,这句话的原文中其实应该是有个标点符号,应该是“食色,性也”。之所以后人连在一起,是连这简单的几个字的意思都没有搞懂。

咱们一个一个字来说,先来说这个“食”字。

《辞海》里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shi1吃。2食物。3俸禄。4吞没。5接受。6通“蚀”。(二)si通“饲”,给人吃。(三)yi用于人名。

由此看出,绝大多数时候把“食”理解为“食物”或者“吃”是没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不分任何情况,单单只做这两种理解,就是用部分去取代了整体——尽管这个“部分”或许占了99%的绝大部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辞海》就一定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就是“不如无书”了。即便是对《辞海》这样权威的经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比如: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谬误?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疑义?那个地方是否不够完善?这个解释是不是受到某种客观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了。

文言文,是大多数现代学生所头痛的一个东西,委实太过艰涩难懂。甚至有时候不免怀疑: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个假的汉语吧?要不就是我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学的假汉语?

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文言文实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话文一样,啰啰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几个简练的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讲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说明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处,用白话文是怎么都解释不清楚的。唉,咱们现在用白话文,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这两种观点都未免偏颇。造物主和我们人类一样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话,那么它一定属于他,而不属于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物主给予这个人类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因为我们一直处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相似的事物之间必定是互有优缺,区别只是在于对于人类当时所处的时代等外在环境来说,哪个的优点更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优点也是缺点的现象。

这样我们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文言文为什么会短小精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