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天启造自行车(1 / 2)

这种刺刀套到枪口上,与卡榫扣紧之后是不会掉了。当然,这种卡扣式的刺刀经历了多次的改进,具体不表。

然后到了乾隆时期才是下一阶段开始采用锥形刺刀,三棱刺同样在这一时期出现。

王宏宇直接弯道超车,跳过塞住枪口不能射击的刺刀、跳过套在枪管上,容易滑落或者插入敌人地体内拔不出来的刺刀。

一步实现到乾隆时期欧洲水平。

当然乾隆时期的大清连浙兵的铳刀都没有,让绿营主要采用鸟铳加腰刀的配置。

全军竟然七成配备局限性很大的鸟铳,远射全是烟,近战一触即溃。

然后拿着需要强健体魄和臂力的单刀,可是各个士卒瘦如麻杆。

这样的汉军,就只能是八旗的玩具。

这就是大清打得好算盘,可惜八旗垮得更快……

王宏宇这个燧发枪、薄纸包弹、三棱刺刀和手雷的组合,弯道超越百年后欧洲,吊打2年后羸弱的大清。

跟毕懋康一合计,立刻在郧阳扩大生产规模。

虽然还没有蒸汽机和机械,但是工厂手工业足以量产燧发枪。

枪管、枪身的制造本身跟火绳枪没有太大提升,扳机、燧石与新增的弹黄需要心灵手巧的工匠制造,恰好之前生产钟表早已培养了这样一批人才,直接升职加薪招入火器工坊。

浸油薄纸包弹更是容易生产。本身浑河军就在使用硬纸包弹,这回扩大弹药作坊,用宣纸包定量火药,在浸润少量花生、芝麻油,就做成这种装填更快、燃烧更充分的装药。

此时弹与药还是分别装填,王宏宇当然知道后世它们是合在一起的。

既然有了不用咬开,可以直接放入枪管的薄纸包弹,那能不能把圆形子弹和纸包弹绑在一起放入枪管?

当然可以~

说试就试,王宏宇跟毕懋康、李铁柱一起,搞了一个平整的薄纸包弹,然后放上一颗大小吻合的铅弹,外面再罩一层薄宣纸将铅弹和纸包弹裹在一起。

将它们装入鲁密铳,然后架在石头上进行试射。这把鲁密铳是实验样本,不用扣动扳机即可用火绳引信发射,就像放鞭炮一样。

嘶嘶嘶~

“砰!”

火枪正常射击。

毕懋康大喜,却看到王宏宇、李铁柱根本没站在原地高兴,而是一人去检查射击落点,一人去检查枪管中残留的残渣。

“射击落点准确,宣纸不影响铅弹射出!”

“剩余的灰尽有点多!会增加第二次装填前的清理时间!”

听到他们二人的评估结果,毕懋康知道还需要许多实验和改进呢,发明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三人又试验了十次,可以得出结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