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正式启程南下(2 / 2)

玉米、红薯等美洲作物,被艾斯板鸭人带到吕宋后,又被引入福建、广东、广西。逐步选种适应,要到河北的话还要经过相当长时间。

北直隶中部南部,包括保定在内的地区,实现一年两熟种植,一般是初冬种冬小麦,夏季收获。然后种被通称谷子的粟,深秋收获。

此时城外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许多辛劳的农民收获小麦,种下谷子。

这一场面在京城以北很难见到。

因为小冰河时期寒冷,北直隶的靠北的地方,冬季太冷种不了冬小麦,只能等到春季种下春小麦,到秋季收获。

所以只能一年一熟。

这也是不适合选择关外,开设第一个根据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基础才是关键。

仅凭当地一年一熟,亩产二百斤,很难供养数量足够的脱产兵。

没有海运的粮食,没有朝廷陆路运输,关外只能以半耕半战的兵马为主力。

然而不脱产的兵马,已经不能适应晚明到明末的残酷挑战了。

努尔哈赤一年一抢,供养起来的数万精锐脱产兵,如果对付轻甲不脱产的兵,一个能砍十个。

丢失辽沉以后的整个京城以北的粮食产出,都不够养八旗三倍以上的兵力。

所以经济基础是关键,尤其是先解决吃饭的问题。

一旦是能实现一年两熟的区域,农耕往往就能站住脚。

这也是自古以来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当然,大明也有自己的放牧,也有自己的西北非农耕人口。

所以才有三边的精锐骑兵。

王宏宇驻足眺望,保定城外没有一处适合耕作地方被荒废,今年此地也没有遭遇灾害,农民们的辛劳可以得到不挨饿的结果。

到了城门前,看到商人百姓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人们虽然又黑又瘦,现在还没接连发生可怕的旱灾蝗灾鼠疫,也没征收与日俱增的辽饷、更没有满清经常破关把黄河以北抢个精光。

没有农民起义、没有末世光景……

这就是天启元年,1621年的真实景象。

如果历史照旧,几年后就会有满蒙大军打破关墙,走到哪抢到哪,所过之处一片白地。

不躲入城里就会被捕捉为包衣奴隶。

躲入城里也会失去一切牲畜和工具。

耕作的时节被耽误,种子工具全都没有。

第二年还要追加辽饷……

还没来得及想怎么办,干旱、蝗灾、鼠疫齐至,苛捐杂税陡然暴增。

三年内死掉许多人,也许撑过来的稍微能活下来喘口气。

满清蒙古又破关墙再来一次……

那时的农民将面临是这样的惨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