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海外贸易(2 / 2)

朱慈烺要搞海外开发的战略,如何会错过这么一个关键的地方呢?

而今,大明已经恢复和平。朱慈烺撒泼下来的工坊种子实际上代表资本主义开始生根发芽。

朱慈烺手中以恒信商行为核心的庞大集团每年都在利用者格外雄厚的资金投资、兼并,培育着一个又一个的工坊。

到时候,可以遇见,帝国的市场终有一天会被占领充足。而马尔萨斯陷阱也终于有一天会到来。

这个时候,提前抢占国外市场,无疑是一个明知的布局之举。

一个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的巨大市场,一个东亚通往东太平洋的桥头堡。无论如何,朱慈烺都不允许自己错过这一切。

但是,要如何切入到日本的海外贸易,这显然又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李邦华对于朝政掌故颇为清楚,也明白为何朱慈烺要将目光盯在朝鲜身上。

缘由,又要从福建说起。

福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经商与读书的风气。后者不提,对于前者,靠海吃海,不少人打渔之外,也都纷纷去做了海商。

同时,自从倭寇平定过后,大明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

很多官员都意识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点“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商犹易,禁寇实难。”

很多人都渐渐明白,倭寇之中,固然有日本浪人武士,有日本商人,但更多的“倭寇”反而是在东南沿海活不下去的普通大明百姓。

不解决东南沿海的经济问题,倭寇就是一个永远断绝不了的问题。

故而,朝堂对于海禁的态度开始改变。

隆庆元年,福建巡抚徐泽民上奏请开海禁,由此,福建月港开始有限制有条件的开放海禁。虽然海禁开放了依旧有诸如限制日本,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等等规定。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海外贸易重新开始了。当然,过去两百年的朝贡贸易也由此结束。

只不过,让朱慈烺感觉不爽的是,福建等地虽然依旧是大明领土,其中盘踞着的土著们也依旧是以大明官员自居。但朝廷的政令是否能贯彻在福建,尤其是贯彻在海外贸易之上,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

朱慈烺当然是因为心知肚明,所以才将注意打到了朝鲜身上。

这并非意味着皇帝陛下面对福建的地头蛇例如郑芝龙选择了退却,则是朱慈烺很简单的算了一笔账。

福建之所以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不外乎是政策上的便利。

但对于朱慈烺而言,显然有更好的选择。

想要吃下海外贸易这一块肥肉,并非只有开支浩大的战争一条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