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莫贪天功为己功(1 / 2)

病床上的李善长,看着跪在地上的胡惟庸,开口道:“好了,起来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而且这次你做的很好。”

胡惟庸抬起头,先是看了李善长一眼,确认对方没有在说反话后,这才起身。

内心还是有些忐忑。

胡惟庸现在也是中书省参知政事,也是朝廷上响当当的实权人物了,可在李善长面前,他还是习惯如此。

起码表面上如此。

李善长开口道:“陛下这次是铁了心要收回士大夫手中的权力了,你就算继续反对那也是无用,螳臂当车而已。”

“现在这样就很好,我倒了,起码还有你在。”

“恩相,你和陛下二十多年君臣情分,是大明建国第一功臣啊。你不会有事的,这个国家少不了你。”胡惟庸开口道。

“第一功臣?”李善长笑了笑。

“恩公!”

“你认为自己不如杨宪?”李善长看着胡惟庸笑了,开口问道。

后来朱元璋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视全国,李善长依旧镇守京师,且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这就相当于监国的权利,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李善长任中书省丞相以来,制定了六部官员的体制,且参与编写《大明集礼》、《太祖训录》等重要书籍,许多事务朱元璋都委托于李善长负责执行。

因此建国之后,李善长越发谨小慎微。

李善长这是在开始做交接前的准备了,这也是他给胡惟庸准备的最后一个问题。

朱元璋起事以来率军征讨,都是让李善长留守后方,大军所需的粮草等军需都是由李善长统筹管理,所以朱元璋在攻城拔寨时从来没有为军需不足发愁过。

李善长笑了笑,他掌握了太多的军事机密和人事机密,在战争年代,军务繁杂,敌我斗争你死我活,朱元璋少有精力来怀疑自己的“亲密战友”,只会越来越青睐他。但到了和平年代,知道的太多并非是什么好事。

“惟庸啊,你觉得我退下来后,左丞相的位置,谁有资格接替?”李善长忽然开口问道。

“是啊,我是第一功臣,可那又怎么样。”

李善长看着胡惟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我就喜欢你这股舍我其谁的劲头。到时候我退了,陛下肯定会问我谁适合接任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当陛下问我时,我会提张三李四,唯独不提你的大名。到最后,陛下将不得不问我胡惟庸怎么样时,我会一再反对提任你为左丞相。”

胡惟庸迟疑了片刻,还是如实开口回道:“虽然不想承认,可学生确实不如他。”

以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了解,这样的人朱元璋是不可能将他放到相位上的。

“多谢相国!”胡惟庸感激涕零道。

大明建国后,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其中一共拟定了六位公爵,李善长位居首位。

可惜就可惜在,他实在是太完美了。

经李善长这么一分析,胡惟庸终于放下心来。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李善长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后勤部部长罢了,可他不仅能做好后勤保障和军粮筹划工作,而且还当好军事参谋、人事参谋。

李善长这番举动,让胡惟庸领了自己恩情的同时,更是为自己的全身而退埋下了伏笔。

“惟庸啊,老师今天最后告诉你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朝廷,这个天下除了陛下,缺了谁都可以正常运转。不要以为自己功劳大就可以如何,莫贪天功为己功啊!”

“你听着,我越反对你,陛下对你就越是放心,你接任中书省左丞相的可能性就越大,你懂吗?”李善长开口道。

朱元璋强渡长江,攻克太平,直指南京,就是他与李善长一同谋略并取得成功的。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是辅佐朝政的得力助手,建国后拜为左丞相。

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在世萧何。

胡惟庸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李善长,无论是隐瞒还是假装谦逊在这个时候都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还不如像现在这般直接坦露。

治理国家能力压过他李善长和刘伯温。

按他的话讲,就是如履薄冰,只可惜即便如此,仍旧没能成功走到对岸。

“学生知道了。”

大明建国后,李善长也是干了一系列的事情,朱元璋即位后的种种事宜基本上都是由李善长来处理。

如果文武两方面,杨宪只是在其中一样上做到顶点,那么这个相国之位,胡惟庸是无论如何都争不过他。

“恩相,那我接下来这段时间该怎么做?”胡惟庸开口问道。

“恩相退下来后,陛下真的会选我,而不选杨宪吗?”虽然李善长这么说了,可胡惟庸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而且为人几乎没有缺点。

带兵打仗能力不输徐达。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胡惟庸赌对。

都说人老成精,一点都不假。

对于一个文官来说,没有显赫的军功在身,却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看出李善长当初对于朱元璋是有多么重要了。

“要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动我了。”

先是将元朝的弊政剔除,制定了盐法、茶法、钱法、渔法等,帮助朱元璋恢复和重建社会经济秩序,为大明经济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惟庸抬起头,直视着李善长,身上再没有丝毫忐忑与惶恐,直接开口道:“我!胡惟庸,舍我其谁。”

各种奇思妙想,新奇发明更是前所未有。

“不如杨宪不丢脸,不仅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杨宪是绝无可能坐上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的。”李善长伸手摸了摸胡须,开口笑道。

“从这一刻开始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慢慢疏远我就行。”李善长开口道。

还不等胡惟庸反应。

李善长便是喊来府内的管家,将胡惟庸给“轰”了出去。

而这一幕,恰好被隐藏在韩国公府外的锦衣卫看到。

李善长的政治嗅觉很敏锐,他预想中的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经过之前的胥吏改革事件后,朱元璋知道是时候,该动士大夫手中的权力,让他们知道这不是怂宋,这是在大明,咱给的他们才能要,咱不给谁伸手,就砍谁的手。

老话讲,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