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最后还额外找补了一句:“当然,这些都是原理层面的结论,要想真正实现多基地雷达的反隐身效果,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这一句找补的效果显然并不太好。乔晨青、邓昌有和何荣三人分别对视了几眼,都从对方表情中看到了相同的答案:
“建强同志不要灰心,能有原理就是好的。”
作为政委的邓昌友这会已经不再红温,遂重新进入自己的本职角色,开始做思想工作:
“根据那边新闻发布会的说法,F22会在宣布形成初始战斗能力之后才飞往冲绳,这中间怎么也应该有一個多月的时间,虽然从头研发新装备肯定是来不及,但新战法还是有一定操作空间的……”
这时候,乔晨青也接上了老搭档的话茬: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定要通过你的这个思路抓到对手,还会有其它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实在不行,也可以联合海军航空兵,再从内陆机场调集一些单位,提高起飞应对的频次。”
“但这次有别人最新服役的飞机作为陪练,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嘛……另外如果你有什么要求可以现在就提出来,我们也会全力支持你。”
李建强非常清楚,这对于自己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因此,他稍微定了定神,接着在脑海中飞速搜索了一圈:“要想提高对低RCS目标的捕获概率,我们最好可以布置一个Z字形的雷达网,所以至少需要四台型号相同的雷达,最好是近些年装备部队的新型号。”
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不可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再说空军这两年的日子也好了不少,多的不敢说,调四部雷达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乔晨青当即大手一挥表示同意。
“另外,最佳的雷达部署位置还需要详细计算,我们会综合考虑部署的便捷性和探测能力,但物理原理不由人,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在城市周边,您看……”
面对这个要求,几位领导可就没有刚才那么果断了。
一方面,军队要忍耐的阶段虽然过去,但如今的重中之重毕竟还是经济建设,军队在军地协调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像这种比较敏感的用地问题,与地方,尤其沿海地区的地方部门协调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拖着新型雷达在城市里面乱跑,也实在不利于保密和安全工作的进行。
“我们尽量保证你的试验环节不受干扰,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尽量把雷达部署在相对偏僻的位置。”
邓昌友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回答,然后示意了一下李建强:
“继续说吧。”
这一次,后者却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有就是……最好能联系一下常院士。”
正在低头记录的乔晨青笔锋一顿:“你是说……常浩南院士?”
李建强点点头:
“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很多工具和理论,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有些地方,毕竟还是没有提出者本人那样了解……常院士现在日理万机,如果我通过个人途径私下联系,他可能没办法很快收到消息,现在又是争分夺秒的时候,所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