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地面测控站/测控船能够覆盖的范围相当有限。
以喀什站,和类似经度的卡拉奇站为例,尽管已经是华夏国土最西边,但其实并不比东风测控站早太长时间。
直到第一圈10点31分,也就是结束前9分钟才捕获到飞船目标。
结果,第二圈就直接提前到了将近20分钟。
相当于将有效通信时间拉长到了过去的两倍。
这还没算等会离开岛城测控站范围以后还能继续有效的部分。
显然和之前计划中说好的有些出入。
“计划嘛,肯定得写得保守一些,给我们自己留一些回旋余地……”
常浩南的回答突出一个直截了当:“可能是因为接入网络的服务对象太少,所以每个天线的有效接受角度比当初估计的更大,所以就相当于增加了预计覆盖面积。”
“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计算,那到第8和第9个绕地周期的时候,有效接通时间大概能在50分钟上下……”
面对这个回答,沈俊荣也只好报以无奈的笑容……
接下来的连续几个周期,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数据传输流程也相当平稳。
只有在下午3时54分,进入第五圈的神舟五号进行第一次机动变轨,以模拟躲避太空垃圾或是航天器对接操作时,信号出现了一瞬间的波动。
不过,也并没有达到断流的程度,只是延迟瞬间增加到了500ms以上。
就这样,时间很快来到了晚上七点半。
也就是专题节目播出的时间。
考虑到飞船毕竟还没有完成回收,节目内容不可能提前开香槟。
仍然是报道加访谈的形式。
只不过,相比中午的简讯,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内容。
还配有两名嘉宾,回答主持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不过眼下这会,能够提供的影像资料其实也比较有限。
无非是多出了一些指挥控制大厅内的场景,以及航天员在前面几圈飞行中的工作画面而已。
为了填满整个问答环节,主持人身后的屏幕肯定是要把这些内容重复播放多次的。
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会的关注点本来就在访谈内容上,并且那几个画面哪怕多看几遍也不会腻。
……
而在连海市的一栋民宅内。
一名身穿中校制服、年逾花甲的老人,此时已经如老僧坐定般,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屏幕。
直到旁边小孙子的声音传到耳中:
“爷爷,为什么后面总是那几段内容来回放啊?”
“因为……”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泪水模糊了视线……
老人名叫孟林森,表面上只是一名从空军飞行员转业到连海物资局,之后又退休的普通老干部。
但实际上,他却是30年前714工程被选拔出的19名航天员之一。
可以说,他们才是华夏最早的一批“预备航天员”。
只不过,那个时候要搞载人航天,各方面条件确实不足。
因此1975年,项目彻底下马。
孟林森和他的十几名同事,也奉命返回原部队,此生注定无缘宇宙。
但是在梦想磨碎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却有机会能够亲眼看到华夏航天员成功进入太空……
孟林森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因为飞船是在地球外面转动,只有在经过咱们上面的时候,才能和地面进行联络……”
他一边用手示意,一边给满脸懵懂的孙子解释着宇宙飞船的基本原理。
然而,还没等他话音落下,就听到电视中传出主持人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将会与您一同见证,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