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几乎所有人自然都想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留下一张跟试飞员,以及飞机的合照。
只是考虑到雷强刚刚完成首飞,就算身体状况看上去一切正常,但航后检查和试飞报告还是必须要完成的,所以在又跟包括宋闻聪、杨韦和常浩南在内的一些人员合影之后,他还是在地勤人员的强烈要求下离开驾驶舱,重新踏上了地面。
几乎与此同时,数捧来自不同个人和单位的鲜花几乎在同一时间被送到雷强手中,以至于他一时间差点接不住。
紧接着,就是充斥耳边的各种问题。
关于飞机的、关于首飞的、关于他自己的。
雷强只能从中分辨出比较熟悉的几个声音来回答:
“飞机飞起来非常舒服,杆位操作总体符合直觉……”
“座舱光效感觉不出来,这是白天,要等夜航的时候再说……”
“操作手感总体上偏轻盈,反应速度很快,尤其是动力,推杆就有!”
“……”
一辆中巴车从远处开来,上面坐着早已准备就绪的医疗团队,他们将会对试飞员进行完整的身体检查,以排除最后一丝隐患。
在上车之前,雷强跟几名在十号工程负责关键部分的同志一一握手并拥抱。
轮到常浩南的时候,甚至还重重拍了拍他的后背。
以所用的力道和发出的砰砰声判断,不拍其他人可能是怕岁数大受不了这几下。
“浩南同志,你的那套发动机控制系统,对于飞行员的意义绝对不亚于弹射座椅!”
这自然是极高的评价。
说话的同时,雷强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张又一张熟悉的面孔,让他在兴奋和激动之余又不免有些伤感。
有太多人没能看到这一天了。
考虑到飞机降落之后还有一些必要的航后检查和保养要做,并且一大群人乱糟糟地在停机坪上长时间停留既不体面也不安全,因此在把飞行员接下飞机之后,除去必要的地勤等技术人员之外,一众人很快乘车转移到了132厂的小礼堂里面。
常浩南之前也坐过几次各个单位专门负责接待工作的丰田考斯特,但这种专门更改过用来运送要员的型号确实是第一次体验。
除去例行的拆掉座位换成会议桌以外,座椅的材质和尺寸也大得多,类似飞机头等舱。
驾驶室和客舱被分开,车上还设置了不少屏幕、通讯器材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倒也称不上有多富丽堂皇,但总体上确实更接近缩小了几号的客机机舱。
在离开机场的路上,常浩南透过中巴车的侧窗,看到很多没能进到内场观看首飞的132厂的职工和职工家属停留在路边,有的相互拥抱,有的对着车队欢呼,还有的也在擦眼角。
从1986年立项到如今成功首飞,11年的时间。
这些人虽然并不像宋闻聪或者薛炽夀一样能在历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也一样为十号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
每个人都把这架飞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文聪同志,首飞成功之后,你们对十号工程的后续发展有什么后续规划没有?我想听一听。”
同车的大领导放下拨开遮阳帘的手,回过头向坐在稍靠后一排的宋闻聪问道。
提问的语调轻松,听上去更像是平常的闲聊攀谈,而不是正式的领导问话。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宋闻聪略加思索之后,态度诚恳地说道:
“首长,这个问题,还是由杨韦同志来回答吧,他是歼10后续研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显然,这是在给年轻人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