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华夏各国的抉择(2 / 2)

民族概念兴起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后来被华夏引用,才分出了各个民族。

以前,许多民族之间界限模糊。

鲜卑族也是如此,鲜卑族中分为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慕容鲜卑等等。

彼此之间,并非亲如一家,甚至有着国仇家恨。

拓跋鲜卑,自然是建立了北魏,成为北朝之主,声名显赫一时。

宇文鲜卑就是后世北周的皇族。

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几个燕国,也是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出身家族。

基于事实的战略,拓跋宏选择了儒学,并且将周公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是淡化鲜卑族色彩,让鲜卑与汉族百姓和睦相处。

不过想要达成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

拓跋宏自己也知道,北魏之下,早已汹涌澎湃。

鲜卑是自己立国的基础,也是武脉所在。

可是,鲜卑族的人口就只有那么多,经受不起常年的战乱。

汉族才是以后发展的脉络,只要将他们纳入政权,北魏王朝才能蒸蒸日上。

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两方之间矛盾没有因为汉化而缓和,反而加深了许多。

鲜卑官员认为汉人强了自己的官位,挤压了鲜卑族的生存空间。

汉人以为,自己作为主体民族,自然应该在这个国家占有一席之地,这是理所应当。

拓跋宏自己自然是偏向汉人,鲜卑族发泄不出心中的不满,长时间的挤压之下,两方已经势同水火。

拓跋宏的权术,对此却毫无用处。

后世的历史中,早已写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成功挽救了这个国家,让他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也有了更多的生存土壤。

却也导致矛盾激化,为后来六镇发动起义奠定了基础,为北魏敲响了送葬的警钟。

草原之上,窝阔台早已选定了流派。

用藏传佛教笼络人心,再进行汉化改革。

窝阔台向往蒙古帝国的伟大,作为征服了亚欧大片领土的他们来说,这是往日的荣光。

蒙古帝国一旦停下来,便原地崩溃。

分裂成了四个国家,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还有他们的宗主国元朝。

几国之间,相互攻伐,成吉思汗的子孙之间,彼此刀剑相向,根本看不出是一家人。

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蒙古来说,从未见识到外面的文化。

草原部落文化,不利于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

伊犁汗国、金帐汗国迅速伊斯兰化,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仍保持原本的状态,成为元朝治下的领土。

元朝一直处在汉化和反汉化的状态之间,最终崩溃。

窝阔台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长久不衰的朝代,必先要形成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一定是要兼容并蓄,适应国家现状的。

作为维持时间最长、文化根基最为深厚,华夏就是自己很好的师傅。

毕竟五湖四海之地,到处都是炎黄子孙,大家使用着同样的文化,说着同样的语言,书写着同样的文字,认同同一套价值观。

可能有些许不一样,但是本核确实一致的。

窝阔台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趁着势力弱小,正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等到雪球一旦滚起来,到时,想要改变,必然要经历一场血雨腥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