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降卒,也不是别人,正是皇太极家族的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被皇太极几次贬低,防备莽古尔泰的军权,再加上,莽古尔泰的记忆,让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天生不信任。
莽古尔泰的亲卫,在中山城之战中,死伤殆尽,失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加上,逃亡时,皇太极命令他殿后,与唐军对攻,这不是想要他的命吗。
此次中山城之战,清军损失惨重,大将被俘,建立了几年的士卒,在此战中损失殆尽,莽古尔泰一狠心,便投降了李煜。
对于莽古尔泰投降,李煜是十分高兴的,毕竟大家都是华夏子孙,能保住一个名将,算一个,没准还能在未来的大战中,用得上。
“主公。”
尉迟恭、崔浩,迈进领主府,只听见领主府内,到处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敬德来了,崔浩你也来了,快坐。”
李煜将手下,所有臣子,都叫了回来。
在座者,不是李煜起家旧臣,就是有才学的名臣,要么便是家族强大之辈。
将他们叫回来,便是为了不久的建国和封赏。
除了臣子,李煜还邀请了兖州的曹操、豫州的张角、幽州的范阳卢氏、并州的北魏和赵郡李氏。
既是彰显国威,又是拉拢盟友。
临朝称制,是建立一个势力的重要话题。
李煜几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哪怕是有甄宓这样的美人在怀,也有种味同嚼蜡之感。
这里国家制度这种事,李煜不能先跟臣子讨论,只能是自己先出一份大纲,再让臣子从上面完善。
毕竟皇帝想要专权,无论是什么,都不能高于皇帝上方。
臣子则想要分权,实现天子垂拱而治,大权操于贤臣之手。
两方,天生就有矛盾,却仍抱有密切的联系,果真是既对立又统一。
李煜最终才想出了一套方案,不算完善,只能边发展,边完善了。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系,李煜打算采用行省制,这种制度,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能够缓和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又能做到,居中央而统地方的作用。
军事、监察、行政三权分立,从省到县,每一级都要建立起监察和行政体系。
而军事体系,则像清朝一样,每一到两个省,设立一个总督或者是提督,掌管一地军事。
中央有中央军、地方又要有地方军,非命令,不准调动,否则按照谋反处置。
李煜对明朝的宗王出镇制度颇有好感,虽然被朱棣玩坏了,从其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
不过要与清朝诸王的制度相结合,让这些王爷参与中央和地方的军权,能者上,庸者下。
但还要掌控好分寸,不然很容易引起像是晋朝那样的八王之乱。
每个王爵,既有中央的政权,又有地方的军权,国家还没有制衡诸王的手段,很容易给自己埋一个大雷。
至于选官制度,李煜倒是没想好,不过却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就是科举制。
李煜领地内现在的状况,哪怕是把科举开放,这些高门大姓子弟,也多能榜上有名,这一点李煜也更改不了。
科举制从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开始正式实行,经过唐朝,才逐渐向平民家族开放。
唐王朝中期的牛李党争,就是其中的缩影,牛党多是科举入士,而李党则是门荫入仕,牛党支持藩镇势力,主张科举,李党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国家统一,反对科举。
也很难说哪一面好。
科举制的先进性,就在于他打开了一个上升的口子,无论在痛苦,希望就在那里。
后宫制度,李煜则打算照搬清朝的后宫制度,给每一个妃子,一个名分,比较出尊贵卑贱。有利于后宫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