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东宫调兵,状元何人(2 / 2)

前方,各部副官已经出了丹凤门,只有李绚还在悠闲的慢走。

如今,他虽然对幕后黑手无法有实际的作为,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太子和皇帝逼一逼他。

至于说销毁证据,李绚心中忍不住的摇摇头,他连对方是谁还都没查出来,如何能够让对方销毁证据。

而且像他们这样谨慎的人,做事根本不会留下丝毫证据。

甚至在李绚出现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时候,他们早就警惕了起来。

如今正好,打草惊蛇。

反正现在盯着这一切都人不是他,而是皇帝和太子,他更加不敢轻易露出破绽。

行事越发的谨慎,但很多事情,却又不是光谨慎就足够的……

思索之间,李绚已经走到丹凤门下。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脚步声在他身后响起,随即紧追而来。

李绚下意识回头,就看到一名年轻的宫中内侍冒着细雨快步赶来。

内侍气喘吁吁的对着李绚喊道:“南昌王,陛下宣召。”

李绚一愣,但随即立刻拱手道:“臣李绚遵旨。”

虽然他不知具体为何要将他叫回去,但心中已知,肯定是出了幺蛾子。

当年,太宗皇帝在朝堂,看着满殿的新科进士,得意的说道:“天下英才,尽入吾彀。”

科举历来是朝廷提拔寒门,用来压制世族对朝堂影响的一种手段。

虽然如今朝堂之上的依旧是世族居多,但寒门的力量也在日益壮大。

皇帝通过平衡二者矛盾,对朝堂掌握极大,尤其是武后之后,寒门弟子的数量更是逐年增多。

但世家依旧有办法在规则之内反击,那就是历年的状元,基本都为世家子弟包揽。

有的是真才实学,有的则是稍弱一筹,但种种手段,他们都能拿到状元之位。

大唐科举约定俗成,某一科状元为谁,那么这一刻,便以谁名字命名。

比如上元二年,状元郑益,所以,上元二年便为郑益榜。

如今上元三年,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吏部选出的会试之首,不再是世家子弟,反而是寒门出身的陕州程行谋。

这种事情在整个大唐的科举史上是极少见的。

李绚在知道这个结果的最初,就明白,这件事情会有大麻烦。

所以当他知道吴越子弟有四人荣登皇榜之后,才会那样惊讶。

不过还好,诸葛明辉和陆楼都有真才实学,徐安和孙贤虽然才能略显不足,荣登皇榜也是侥幸,尤其排名后列。

这样即便是殿试成绩不好,也不能说他徇私舞弊。

李绚这段时间都扑在了察查吐蕃间谍案,对于科举之事,他并没有多少关心。

结果出来之后,他心里立刻清楚,是有人替他挡住了射向他的那些冷箭。

如今,真正的风雨要来了。

会试是无法改变,一切已经由吏部考功郎和一众臣官抵定,如今想要翻盘,就必须再由殿试动手。

殿试的各位考官,还有各位宰相,尚书,对状元人选,都有自己的举荐之权。

人心稍微挑拨,结果自然和会试完全不同。

……

李绚神色恭谨的走进紫宸殿,目光快速的从站在两侧的诸相和诸位尚书身上掠过,最后扫了一眼前方的御案,随即低头拱手道:“臣南昌王李绚,拜见陛下,天后,太子。”

尽管只是匆匆一掠,但李绚也已经看清楚,在御案之上,左侧上角放在一摞七张考卷,那是已经被定下来的二甲名单,剩下的三份试卷,有一份放在右侧上角,两份放在李治身前。

明显,第三名已经定下,剩下就是一二名,状元和榜眼之争。

诸相和其他尚书面色平和,但看皇帝的不决之色,就知道,此事有多难。

李治稍微按了按眉心,抬起头,看向李绚:“南昌王平身。”

稍微调整坐姿,李治接着说道:“朕听闻你与程行谋,许且,还有诸葛明辉,都有过接触,更想听听你对他二人的评价。”

李绚心里顿时一惊,拱手道:“陛下,今日殿试之事,当由诸相和诸位考官,以及陛下定夺,臣不敢妄言。”

李治不在意的摆摆手,说道:“无妨,你随便说,朕不过是随便问询一下罢了,之前太子和皇后,还有其他的给事中,中书舍人,朕都已经问过了,如今就想听听你的看法。”

听到李治这么说,李绚这才长松了一口气。

他的目光从两侧诸位宰相,六部尚书,还有相关考官的脸上快速掠过。

这些人,各自立场不同,李绚并不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如何,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定论的,但眼下的事情,该不该开口,该如何开口,李绚必须谨慎,稍不注意,就可能得罪无数。

李绚看了一眼御案上放着的两份试卷,略作思索,沉声说道:“陛下,臣不知究竟因何纠葛,才让陛下无法定论,但状元之事,还是要以殿试之卷作为定论,其他诸事,人情也好,为人也罢,都是后事。”

既然科考笔试,那么一切就以笔试成绩定论,完全没有必要掺和其他事情。

尤其此番还是涉及吐蕃之事。

李绚一句话,让众臣之心顿时肃然起来。

李治点点头,说道:“你继续。”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