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大一统,大一统……(求订阅)(1 / 2)

“我去,太史公都受公羊高影响,看来这是一位大贤。”

“不过,那啥,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凡哥,我们有一些不清楚啊。”

众人自然是不清楚的。

其实不只是现在人不清楚。

哪怕就是前世,对于春秋三传,也有不人不清楚。

不过。

既然大家不清楚,那么,陈凡便向众人解释一下。

而在解释春秋三传之前,那么,必需先讲一讲春秋。

“这里的春秋不是历史当中的一个时期,这里的《春秋》指的是一部书籍。据说,《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该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并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说简单一些,《春秋》就是一部史书。”

“而为什么叫春秋呢,因为当时很多史官记录历史的时候,一般是从春秋写到冬天,也就是按一年来计算。不过,鲁国当时的历法是先有春秋,再有冬夏。所以,这部书籍的名字就叫做《春秋》。一般来说,《春秋》记录是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至于为什么用一般来说这样的说法,因为最早版的春秋早已经遗失了。”

“不过虽然最早版的《春秋》遗失,但各个国家仍有他们的一系列版本。后来,《春秋》又经过孔子之手进行了一定的注释与修订。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春秋》,基本上是孔子的版本。”

也因此。

后世不少人认为《春秋》是孔子所写的。

但在这里面争议非常大。

因为《春秋》是鲁史,在孔子之前,他就出现过。

而且春秋里面记载二百多年,执笔者也并非一人,而是有数十人之多。

为什么可以看出。

因为从文笔以及文风可以看出,这部书籍并不是出自一手之手。

不过虽然春秋的作者有争议。

但《春秋》经过孔子进行一定的修正与注释,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只是《春秋》虽然是一部史书,但他整个书籍文字只有1万多字。1万多字却记录了200多年的历史,也因此,整个的《春秋》写得非常的简略。不少大事,往往只是一两句话。这也造成大部分人士看不懂。为了让大家看懂,于是就有五人对春秋进行了注释。”

“其中左秋明对春秋进行了注释与补充,是为《左传》。另一位叫做“谷梁赤”作《谷梁传》,也对《春秋》进行注释。与之另一边,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公羊高,他对春秋进行了注释,是为《公羊传》。此外,还有邹氏,以及夹氏对《春秋》进行了注释,是为《邹氏传》以及《夹氏传》。但可惜,《邹氏传》与《夹氏传》完全失传。所以,对于春秋的注释,现在还能稍稍遗留的,也就是《左传》《谷梁传》,以及《公羊传》。后人也将这三传,称之为《春秋》三传。”

这就是为什么称《公羊传》为三秋三传之一了。

这一解释,众人这才点头。

“没想到是这样。”

“看来史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无比复杂的岁月。”

“可不是,但可惜,还是有大量的书籍消失了。”

这也是不少人为之郁闷的。

对于此。

陈凡也没有办法。

不说这个世界。

前世也有一大堆的书籍消失,他也没能够复原。

但这也说不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一系列大墓的出土,有很多的一些失传的典籍都会慢慢重见天日。

“刚才已经说过,春秋三传,就是对于《春秋》这部史书的注释。但这三传里面,侧重点又有不同。左丘明的《左传》,更为注重的是对于《春秋》的历史补充。也就是填补《春秋》之后没有记录的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而《谷梁传》与《公羊传》则不怎么对历史进行补充,而是对《春秋》里面的微言大义进行注释,或者说是对于《春秋》里面的一些事件进行讲解。”

这时。

有粉丝不解的问道:“凡哥,什么叫微言大义?”

“这个也很简单。一般来说,史官也是人。他在记载史书的时候,他并不会像机器人一样的,只是记录这个历史事件。他除了记录历史事件之外,他还会根据当时的礼仪法制,对这一些事件进行评价。甚至,有一些自己风格比较强烈的史官,他们还会以个人的名义评价这一些历史事件。而他们的评价,在《春秋》里面,就叫做微言大义。但这里的微言大义说得比较简洁,也不是很多人能看得懂。于是,就有了《高羊传》对这一些微言大义进行更为详细的注释。”

此外。

因为春秋里面对于这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三言两语,所以后世人们又将这样的评价,称之为春秋笔法。

没办法。

由于记载方式,以及文字,还有历史太过于久远等原因。

很多时候几百年写的书,他都必需经过注释,人们才能看得懂。

就像我们现在看文言文一样,也需要进行翻译,普通人才能看得懂一样。

《公羊传》,说白了,就是注释与翻译《春秋》的书。

但是。

如果《公羊传》仅仅只是注释与翻译,那陈凡对于《公羊传》就不是很感兴趣了。

关键在于。

公羊传在注释与翻译的时候,他还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以及深厚的思想理念。

接着。

陈凡继续讲解说道:“公羊传的作者据说是公羊高,而公养高则是“子夏”的弟子,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最初的《公羊传》并没有成为一部书籍,而是口口相传。公羊高记下了老师“子夏”的一些言论,以及孔子的言论,加上自己整理,形成了公羊传。随后,公羊高又通过口述的方式传给了自己的子孙。直到西汉时期,公羊高的玄孙才将公羊高的言论整理成了《公羊传》。”

是以。

真正《公羊传》的作者,这里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