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常遇春说的面红耳赤:
“陛下,您就饶了我吧,这兵书也是我听小道长建议,瞎写的……
我说我可写不得这些东西,小真人跟我说,自古以来先贤留来的兵书,都是重道不重术!
高屋建瓴的东西有,但基础的东西,却少有人涉猎!
大家都往大了写,咱不如从小处下手……”
常遇春将张异那天说过的话,大略说了一遍。
朱元璋父子闻言乐了,并对视一笑。
以小处见大道,就是张异的修行之道……
张异正在以他的道理,去影响大明的点点滴滴,常遇春也逃不过这家伙的手段。
“这是好事,那小家伙总能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去看问题!
遇春,这是一件利益千秋的好事,朕支持你。”
练兵之术,古人的兵书并非没有涉猎。
可是相对而言,大多数都是只言片语,微微带过。
华夏人的传统,从诸子百家开始,除了墨家、农家等一些学派,大抵都是偏向于大道理的。
细节上的东西,在这种大环境下,哪怕有人去做,也引不起别人重视。
可张异提出来的,写一本练兵术的兵书,朱元璋是非常支持的。
每个名将,之所以是名将。
必然会有一套自己的练兵术。
将手下士兵带到如指臂使,才是名将的看家本事。
就如常遇春,在老朱心中,他练兵的本事是比徐达强的。
徐达在谋,在大战略上徐达比常遇春好了许多。
可是,在小范围的战场,常遇春这位猛将比徐达要强。
除了个人武勇,身先士卒。
老常练兵和带兵的本事也非常不错。
如果他愿意将这份经验留下来,就算后人学不得十分,能学个五分也是好的。
在常遇春面前,朱元璋毫不掩饰自己对张异的喜爱。
他见老朱的模样,也是若有所思。
“陛下谬赞了,臣现在正苦恼呢,练兵之术臣确实有,可是真到落笔的时候,臣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臣毫无头绪!
加上现在身子不好,写了这么多天,连三百字都没有,这删改之下,大概也等于没有开始!”
常遇春提起写书,头都大了。
让他当山贼,当将军他在行,写书这玩意他是真不会呀……
见他急得焦头烂额的模样,朱元璋觉得好笑。
“陛下,要不你指点一下?”
常遇春将皮球踢给朱元璋,老朱倒吸一口气。
你不会,难道我就会了?
大哥别笑二哥,
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朱元璋识字,练字,都是后来一点点学的。
虽然如今也算有点墨水,可让他著书立作,那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
老朱吹胡子瞪眼:
“谁给你出主意,你找谁麻烦去,找朕做什么?
朕难道有空教你不成?”
老常闻言讪笑,他才意识到自己揭了皇帝的短处。
不过老朱提醒,常遇春一想也是,既然是那位道长提议自己写练兵术的兵书,就去问问他也行。
反正他答应过自己,给自己搞那个什么“复健……“
“朕看你恢复斗志,朕也放心了……”
朱元璋心里是感谢张异的,常遇春通过写书这件事,暂时忘记了自己身体的情况。
所谓抑郁成疾,如果他没有找到新的目标,老常想要活下来未必容易。
张异帮常遇春找到一个目标,给他希望,
也等于给了大明一个希望。
“对了,昨天朝堂中的事,你应该知道吧?”
朱元璋问道:“你会怪朕,不同意你入中书省?”
“臣不敢,也不想!”
常遇春闻言,表现非常坦荡:
“李先生是好心好意,可臣也明白臣自己的本事,带兵打仗臣可以,当宰相臣不行……
李先生有什么想法臣不知道,但肯定不仅仅是为臣着想!”
常遇春没有那么高的政治情商,但不代表他傻。
外人将他们这批人定义为淮西集团,但并不代表他们每个人都相交莫逆。
他尊重李善长,也信任他。
可他并不会认为,李善长就一心一意为自己好。
从淮西这个集体对抗外人的角度,李善长自然会拉自己一把。
可他真的没有自己的居心?
老朱闻言,微笑点头:
“如果谁把你常遇春当莽夫,那他才是真傻!”
“其实很简单,把你拉进来,李善长就能避免了朕将刘基提起来的可能……
你常遇春不会处理政务在朕看来是缺点,但在李善长看来,却是优点……
李先生什么都好,就是心眼小了点!”
常遇春闻言,讪笑,并不去接朱元璋的话。
别看朱元璋说李善长,他知道老朱对李善长是非常信任和依赖的……
谁要是傻到去挑拨李善长和皇帝的关系,大概率要被老朱制裁。
“不过最重要的,也是中书省如今的权力过大,有些人舍不得放手!
刘伯温说得其实没错,文武不分,中书省掌军政大权,本来就是我从龙凤年留下来的特例,
如今新朝建立,北方的战事逐渐也要平息!
军政分离,正当其时!
大都督府的位置,朕给你留着……”
朱元璋拍拍常遇春的肩膀:
“等你病稍微好一点,就去就任吧!
不过中书省的情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你可别把进不了中书省的事情放在心上!”
常遇春大为感动,很明显朱元璋对中书省的改革暂时并未开始,但却提前向他透露。
一个皇帝,如何安排臣子,哪轮到臣子多想?
陛下此行,正是对他信任,也将他当自己人。
世人都在传常遇春会慢慢失去利用价值,但至少现在为止,朱元璋对他的恩宠并未消失。
军政分离,大都督府就和中书省大致平级了。
他常遇春暂时受中书省节制,但未来也是宰相一级的人物。
“臣只怕辜负陛下心意……”
“行了,咱们两个用得着这么客套,这也不是你常遇春的风格!
跟朕聊聊前线的事吧!”
朱元璋坐下来,和常遇春聊起战场的情况。
虽然他在战报中对战场也算了如指掌,可毕竟不比亲历者。
常遇春提到前线,登时兴奋,他讲得眉飞色舞,朱元璋和朱标听得津津有味。
末了,皇帝突然问了一句:
“你觉得王保保此人,如今可有回心转意的可能?”
常遇春登时卡住了,合着陛下还没放弃对王保保的念想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