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得到的东西,自然会从别处失去
刘基大概猜到皇帝想做什么,只是他实在不敢相信。
朱元璋是什么性子,他们这些老臣大概是理解的。
也是因为认知问题,他才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猜测。
“有人告诉朕,不能将所有人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人性不可测,善恶一念间。
你刘基能守得住本心,是因为你有你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有伱的底气。
可许多人,他们手握权力,却还得不到体面的时候,就有可能出问题。
也许缺的东西,会自己会用权力,从国家的国库里拿。
也许会因为自己没有,所以在别人送过来的时候,守不住自己的本心!
这人呐,可不能都将他们当成你刘基,
就算人人都是你刘基,朕也不能只欺负这部分人。
你刘基都过成这样,所以朕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刘伯温默然,朱元璋能主动想到这些,他很震惊。
老朱是个好皇帝,但从来不是一个好上司。
包括现在的话,其实核心的思想也很明确,他并非因为其他原因变得突然大方,而同样是在权衡利弊。
如果官员得不到体面,那就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换来体面。
这最终还是会伤害到国家利益,而且还将官场的风气带坏。
这世界上有一心为公的圣人,也有只为升官发财的恶人。
但大多数人,无非普通人罢了。
有个不错的生活,能维持读书人的期待,再加上严刑律法的震慑,他们就会考虑到犯罪的性价比。
这不是怜悯不怜悯的问题,这就是一道算学题。
如果按照朱元璋以前定的标准,可能那些本不应该贪墨的官员,会有五成,八成因为不体面而贪墨,
而给他们相对的体面之后,这些人会变成三成、五成。
如果官场八人都在贪,那剩下的两个人就是异类。
在这种氛围之下,所有人都会沉沦下去。
“当然,既然朕愿意给他们体面,那如果再伸手动了国家的利益,就不用怪朕心狠无情!
这国家难,朕如果财政宽裕,朕也愿意多给一点!
可如今天下的情况你也知道,这些多出来的部分,也算是朕从别的地方割出来的……”
朱元璋还有些肉疼,不过想通一件事后,这笔钱出得倒不是这么难受了。
关于他以前想给宗室的部分,老朱就算为了天下,也绝不可能这么大方了。
不过好在他现在儿子还少,暂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他继续说:
“你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回头你写份密奏给朕!
关于大明底层官员的生活情况,朕要他们的详细资料!
他们的消费几何?几天吃顿肉?居所、衣装、出行……
这些东西都给朕记录好!
朕将这件事交给别人不放心,唯你最好!
你给朕把这件事办好了,记住!”
刘基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之色,朱元璋主动去关心那些底层官员的生活,
是陛下难得的慈悲。
这天下定下来了,天下士子也该跟陛下一起瓜分得天下的利益。
朱元璋至少给他们表现出足够的善意,
这份善意,也该被士子们感受到。
他将皇帝送出门后,就站在门边自言自语:
“最近陛下很喜欢微服出巡吗?章溢家一次,老夫这里也是……
不对,这陛下本不应如此,尤其是今日之事,陛下将我叫到宫里也是一样的!
所以……
陛下是去了别处,然后才来我这里的。
且,陛下说有人,那人究竟是谁?
真的是那位传说中的高道张三丰么?”
刘伯温想不出一个答案,但他至少明白过来。
有个人能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甚至能得到他毫无保留的信任。
他甚至能改变朱元璋的本心,让朱元璋做出他们这些老臣子都不曾期待的违反常识的事。
这个人在陛下心中很重要,且能力非常高。
“此等人才,陛下却只把他当谋士用!
这并不符合陛下的性子,他但凡有可能,肯定会把这个人提拔起来。
除非对方有陛下也无可奈何的身份,对方是个方外之人。”
刘伯温默然,朱元璋对僧道的打压,他是看在眼里的。
能让老朱如此服服帖帖的高人,那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段已经超过了自己这些跟在老朱身边的老人。
皇帝是什么性子,刘伯温见证过。
在他面前摆什么高人架子,那是不行的。
前边就有人不愿意怀念前朝,不愿意侍奉老朱,人家找了个由头出家隐居,都被老朱给从山里抓出来。
宋濂干过的那一套,对付元朝的皇帝可以。
大明的皇帝,是万万不行。
加上最近道门隐约有中兴的趋势,刘基对那位高人的身份越发确定。
是不是张三丰他不确定,但至少肯定是个道士。
“等等,不会是他吧?”
刘基脑海中闪过一个小小的身影,但他觉得太过荒唐,所以这个念头终究一闪而逝。
第二日。
大明官场,一场轰轰烈烈的调研活动开始。
御史台的御史们,召见低阶官员,详细询问他们的基本情况。
虽然上边的人什么都不说,可是能当官的,有几个人是傻子?
他们从这些蛛丝马迹上隐约知道,皇帝要给他们涨俸禄了。
按照老朱还是吴王的时候定下来的俸禄,这些官员们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太好。
相比起皇权不下省,你们下边官员自己折腾,只要给老子把税交上来就行的蒙古人,那些在蒙古人手下当过官的官员们是能体会到自己收入的断崖式下跌。
下跌的原因,自然是当官的没办法跟前朝那么无法无天。
但就算是合法收入那部分,他们也是减少的。
如今天下定了,皇帝体恤他们的艰难,那自然是好事。
一时间,应天府里,都是百官赞誉皇帝的声音。
这些声音,自然通过检校的路子,传到朱元璋耳中。
检校不比后世锦衣卫,人数也好,权限也好,都远远比不上。
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哪个官员府邸里都能放一个检校。
甚至三品官员中,也不是每家每户他都能安排上人。
不过老朱让检校经营市井的生意,并从中探索传播权和其他一些东西后,检校其实也是扩招的。
有大量的编外人员出现在市井,也给朱元璋提供了另外一种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