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暴怒的老朱,许存仁的智慧
许存仁想不到张异会反问自己,一时愣住。
“杨宪只会耍这种小聪明,却不知他只是取死有道!
陛下对朝堂的控制,可比咱们想象中厉害,就譬如说宋大夫在家中说的话,第二天皇帝就能知道?
老师您说杨大人那里,皇帝会不会知情呢?
也许皇帝对他颇有宠爱,可是如果杨大人做的事老是突破底线,陛下也不会放过他!”
“可是,他恶心你,未必会突破陛下的底线……”
许存仁想提醒张异,他没那么重要。
朱元璋确实很欣赏张异,但许存仁认为这还不至于会为他杀了杨宪。
上次杨宪犯了那么大的政治错误,老朱也只是罚他闭门思过。
现在,那更是不可能。
张异莞尔,却没有说出口。
从许存仁告诉他的消息中他知道,杨宪和李善长还是翻脸了。
李善长果然也如传说中那般,没有容人之量。
这是他的缺点,也使他错过了利用杨宪来对付刘伯温的机会。
将六部和朝中权力分工,亏他也做得出来。
如果他吃相好看一些,大概杨宪还会忍一下。
六部之中,杨宪分工分了工部、刑部和礼部。
这三个衙门在六部中可不是什么好部门。
工部从后世的人看来,大概是个肥缺,油水部门。
别看后世严世蕃利用工部赚的盆满钵满,那是嘉靖朝的严世蕃。
工部这个部门掌管众多工程,民生项目,是最容易出贪腐的地方,老朱是什么人,这世界上对贪官最狠的皇帝,到时候杀起人来,可是不讲道理。
工部尚书在张异看来,就是提着个脑袋去上班的单位,如果杨宪敢利用工部赚钱,那他自己等于找死。
就算不赚钱,工部尚书依然是高风险职业。
很简单,所谓术业有专攻。
一个靠着科举读书上来的官员,想要管住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部门,没有点手段是不行的。
可大部分人别说管,就连手下的人贪污,他都未必查得出来。
而只要任何一个项目出事,以老朱喜欢连带的性子,作为工部的主官大概率不会好。
所以工部,在张异看来就是个粪坑。
而刑部,连粪坑都不如,妥妥的和工部同属六部怨种部门。
至于礼部看起来好点,好听点!
礼部倒是有两个隐藏的权力,那就是掌管科举和未来成为入阁的跳板。
可是一来洪武朝科举未开,至于内个这种事都不知道要多少年后。
所以现在来说,礼部依然也是个清水衙门。
将六部中最好的户部、兵部、和吏部都放在自己手里,李善长是连一口汤都不准备给杨宪喝。
换成别人,如果是汪广洋大概还能忍得下李善长。
如果杨宪能忍得住,那他就不是历史上那个作死小能手了。
而他一旦想针对李善长,不管朱元璋有多袒护他,在他跳得太过的时候,老朱也必须杀了他。
在北方未定之前,李善长就是朝廷中的中流砥柱。
是大明的萧何!
他的能力,他的威望,是他可以如此欺辱杨宪,老朱依然不会动他的原因。
大明的后勤都在李善长手中,老李能稳住,大明的后方就能稳。
前方对李善长无比信任的淮西功臣也能稳住。
所以一旦杨宪忍无可忍,真的针对李善长的时候,他几乎是必死的。
哪怕张异戏中猜想老朱将他提起来,是为了让他拉起北方一脉的官员,也不行。
南北弥合可以后边再解决,但前线的军心,是绝对不容有失。
既然能算准对方找死,张异何必去跟杨宪对抗?
静静地看着他疯狂,看着他死就行了。
张异不接话,许存仁也不好说什么?
自己这位弟子的选择,未必有错,中山狼三个字,是张异和杨宪不可调和的矛盾。
张异能忍下来,许存仁还是欣慰的。
“如果你说手里的东西很重要,那我会跟刘伯温提一嘴,或者我亲自去跟陛下说……
只是,陛下心中怎么想,我就无法预测了!”
张异摇摇头说:
“其实先生不用,你去说会得罪人,同在朝中为官,杨宪这种小人犯不着得罪!
至于刘先生嘛……他太聪明了,小道我不想欠他人情!”
“行,伱好自为之!
陛下跟我说过,他有意改造国子学,恐怕你下次上学,国子学这个名字都不在了!
行吧,你去忙你的,我想回去!
对了,记得有空去看看你师娘,她说想你了!”
许存仁尊重张异的意见,告辞离去。
“老孟!”
张异大喊一声,他手下那些佃户们都跑过来!
“东西带着,跟我回去!”
张异带着自己的佃户们,一路回道观。
到了地方,张异指着道观旁边的一大片空地,对佃户们吩咐说,把周围给围起来。
百姓们闻言,开始卖力干活。
老孟在这群人中相对聪明,跟张异走的也比较近,张异干脆就将类似工头的活包给他。
他倒也不是骑在其他人头上,该干活的时候也特别卖力。
这点越发让张异满意他的表现。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在做事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张异被迫要管起他财产,只靠邓仲修是不行的。
老孟这种人,正好可以用上。
见他忙上忙下的样子,张异琢磨着要不要给他多点工钱,让他当个佃户长。
“小老爷……”
大家干活之时,老孟过来搭话:
“不知道您这是想要做什么?”
“贫道要做个药园,种植一些植物做试验……”
“不知道老爷您有没有需要看园的人,我家的婆娘可以试试……”
老孟一眼看出张异确认,主动毛遂自荐。
“老孟,你家有多少人?”
张异随口询问,老孟憨厚一笑:
“没多少,就一个婆娘和一个闺女,婆娘肚子不争气,没生出大胖小子!”
“那你可要努力了!”
张异随口和对方闲话家常,然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