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得“道”高人,一石二鸟
张异有点同情孔讷,汉奸这个词看来他是绕不过去了。
其实从后人的角度,用上帝视角看的话。
在朱元璋之前,华夏人关于华夷之分的概念,已经消失很久了。
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数百年分隔早就让自己彼此不认同。
这种不认同,不单是北人看不起南人,南人对北人的情感,何尝不带着怨愤?
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想要弥合南北。
就要有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敌人。
蛇鼠两端的孔家,就是最好的打击对象。
孔家被打在耻辱柱上,是必然的事。
既然改变不了,他只能安慰孔讷。
“你以后成为衍圣公,再经历弥补就是……”
孔讷摇摇头,道:
“来不及了,不管我做什么都没用,当我成为衍圣公之后,我可能连现在的自由都没有!
这件事后,陛下只希望我们安安稳稳地在孔庙待着,我的一生,早就可以看到尽头!
其实我不傻,我回去想过你跟我说的道理,你说过伱张家的民心,我也明白我孔家身上也背负着民心。
如果爷爷能真心归明,我们配合孔家民心,大概还能挽救一下我们在那位陛下眼中的形象……
唉!”
“那你,认同大明吗?”
张异突然问道,孔讷自己也迷茫了。
“我前几年,其实跟爷爷去过京城,不对,那是前朝的大都!
那些人对爷爷很好,对我也很尊重……
可是,他们不守至圣先师留下来的道!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
其实我也说不出来……”
孔讷摇摇头,又道:
“我来应天之前,父亲告诉我关于爷爷的真相,他说,爷爷是英雄,是守护我们孔家香火忍辱负重的英雄!
所以我来到这里之后,小心翼翼,
然后被孤立……
其实我过得很不开心,却又很安心……
因为我觉得,至圣先师留下来的传承,依然在影响这片土地。
哪怕宫里那位,我觉得他并不喜欢儒家的道理,
但他依然尊重先祖说的道理,
那种尊重,和蒙古人不同,
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
但……我……”
“文化认同!”
孔讷没法精准表达词语,张异脱口而出。
文化认同四个字,让孔讷豁然开朗,那种见过蒙古皇帝的别扭感,因为这四个字变得清晰起来。
华夷之分,分的不是血脉,而是文化的认同。
蒙古人对孔克坚很好,对孔家人也算是恩宠至极,但蒙古的皇帝眼中,没有圣人言,
从蒙古人的江山是从马上打下来的,他们统治天下的底层逻辑,也从未有儒家的立身之地。
诚然,为了天下长治久安,他们也会善待士大夫阶层。
如孔克坚等,成年人会因为利益迷失于统治者的好。
可作为一个孩子,他却能感受到这其中的疏离感和孤独。
“所以……
虽然在应天过的很苦,我大概还是喜欢这里吧!
这里,认同我,
认同我祖宗留下来的道理……”
孔讷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留在房间里的孔克坚瞬间泪目。
他不想听了,他无声躺回去,继续去做他的梦……
张异很难得没有去取笑孔讷。
这就是真正的文化认同,也是明朝的诞生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行了,有你这句话就行!
其实你也不用太在意,你看我,我祖上什么成分你也清楚,我家连天师位都被人剥夺了,
我不就活得很开心!
哥教你一个道理,既然你无法阻止别人如何定义你的家族,你就努力改变孔家在别人眼中的定义……”
“滚,你又想占我便宜……”
孔讷跟这个小道士聊天,很难保证自己能心平气和。
张异灵活地躲开孔讷的夺命脚,干脆跑到炼丹房鼓捣他的丹药去了。
孔讷现在需要的是安静,他也不想凑热闹。
等张异离开,孔讷想起爷爷。
他走进房间里一看,爷爷依然在沉睡,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爷爷很伤悲。
……
皇宫,
朱元璋依然会坚持看检校送来的密奏。
宋夫子昨天吃了几个菜,
礼部尚书昨晚跟那个姬妾过夜……
皇帝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找到了一则关于孔府的消息。
有商人将孔讷变卖的玉件送回孔府,这件事引起皇帝的注意。
检校的人已经查过那个商人,大概没有什么问题。
新朝初立,商人们各自寻找攀附利用的对象,这种事也是常态,皇帝放在一边。
他真正在意的是,为什么孔府明明衣食不缺,却还要变卖家当?
“莫不是跟张异那臭小子学坏了,花钱如流水?”
皇帝给密奏上留了一个字:查!
就随手放在一边。
紧接着,他让朱标给他读奏疏。
这是老朱训练朱标的手段,目前才十几岁的朱标,老朱不求他能帮自己处理政务,但让他明白国家是怎么运转,皇帝是怎么行事,极为重要。
“徐叔叔那边的战报还提及,大蒜素的效果很好,确实能压制他身上的背疽恶化……
常叔叔那边,又再下一城……
造船厂已经筹备,但户部那边上奏说,钱不够,希望父皇展缓建造,等北方战事稳了再说……
还有……这是张真人给您的来信……”
张正常在北地游走也有一段日子。
他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沿途风土人情,地方情况,张正常都会向朱元璋汇报。
他时而在军中,时而离开。
就如道人历练红尘,日子过得苦倒是自在。
当然,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搜集古战场的突然,带回南京,祭奠英灵。
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政治秀。
只要张正常还在北地历练,就是利用张家的民心,对百姓宣传。
老朱很满意张正常的听话,
他正要让朱标代他给张正常写个批复,此时太监来报,刘伯温和许存仁一起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张异的《算学十二册》已经在皇帝的命令下刊印成册,分发各州府。
张异编撰的算学教材,和四书五经一起,成为天下学子必学内容。
一时间,洛阳纸贵。
而应天府,鸡鸣山,皇帝新选择的国子监热火朝天兴建之中。
许存仁除了要管国子学的教学,教材的校对,也要去监工新学校的施工。
他整个人已经累得又瘦了一圈,人却精神奕奕。
“陛下,这是您要的算学博士的推举名单,臣已经和几位浙东老乡聊过,他们之中有人有意向过来……”
许存仁跟刘伯温和解之后,他糟糕的人脉关系终于缓解了一些。
老朱点头,将名单放在一边,注视刘伯温。
“刘基你又有何事?”
刘伯温不言,默默送上一份奏疏。
朱元璋提起来一看,却是愣了一下:
“效率?”
老朱抬头看了刘伯温一眼,这份奏疏和标点符号等东西有关,但核心的内容并不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张异的“工具论”。
刘伯温去见了张异,这点老朱早就知道了。
他也想看看刘伯温回来能交上什么东西?
老朱低头,继续看刘伯温的奏疏。
张异的说辞和刘伯温的展开,让他频频点头。
小术和大道的阐述,他不是没有听张异说过,但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人聊天,总会迸发出新的论点。
术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