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无耻的姜太公与周武王(1 / 2)

朱由检本是“信王”,中途继位为皇帝。

所以,他没有经历过“太子”时期,更没有太师教授其“为君之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寻常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历史上的朱由检,确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勤政节俭的君王。

二十多岁就白了头发!

由此可见,他为了千疮百孔有大明,确实是劳心劳力!

只可惜,人力难以胜天!

没钱,更是寸步难行!

如今的朱由检,因为售卖王立提供的“香草券”,手头逐渐阔绰了!

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然而,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腐败,让他望而生畏!

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多的银子投进去,也只能水漂!

甚至,可能激不起半点涟漪!

王立在山西的赈灾成果,他全都看在眼里!

并且,还仔细地研究过!

只可惜,难以推广到全国!

他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王立身上。

在他看来,王立就是个圣人,无所不能!

如果想不出解决办法,他真的打算赖在灵济宫,不走了!

听闻王立有了办法,朱由检顿时来了精神。

然而,听到王立的解决办法,却又垂头丧气了。

“厂公,你的办法……就是……改变三年守孝的礼制?改为两个月?”

朱由检非常失望!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他确信自己没有听错!

这算什么解决办法?

改个礼制,就能消灭贪腐?

这与“减税减赋”有丁点关系?

“三年守孝”正式上升为为礼制,源自汉代的董仲舒的大力提倡;

在这种思想下,“孝敬父母”、“三年守孝”成了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

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在汉代、三国与晋初,孝敬父亲的士族子弟,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有被“举孝廉”为官的机会!

隋朝大业元年,随着科举制度诞生,“举孝廉”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年守孝”的礼制却沿用至今!

只要是家中父母亡故,哪怕是朝中的一品大员,哪怕是在外征战的将军参谋,都要放下一切公职,马上回家守孝!

这一守,就是二十七个月!

任何人,在守孝期间,必须素衣素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缔结婚姻,不得举行庆典!

哪怕是皇帝,也要遵守“三年守孝”的礼制!

当然,皇帝毕竟是一国之君!

在朝臣的“努力”下,会有许多变通的办法!

比如,先皇驾崩之后,太子如果成年却未婚配,则会马上成婚;等到次日,才将先皇驾崩的消息诏告天下!

此时,此刻,王立没有提出杜绝贪腐的办法,却提出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

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朱由检,更是一头雾水!

“万岁爷,朝廷的减税减赋,只会让赋税越减越重,对百姓毫无益处!

然而,只需引导百姓摒弃“厚葬之风”,必能让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

普通百姓,至少能省下十几年的积蓄!

这笔省下的钱,是在百姓自己的手里!

不会进入地方官员和乡绅门阀的口袋!

如此“减税减赋”,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

而且,不用朝廷拨发一两银子!

所以,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势在必行!

三年的守孝期间,文武官员的离职,既会引起朝政和边防的荒废,更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守孝期间,官员尚有半份俸禄过活,不至于饿死;

然而,普通百姓又咋办?

准备赶考的学子又咋办?

足足三年的时间,守在坟边装模作样,哭哭渧渧,无所事事,究竟有何益处?

不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几个三年?”

王立解释了许久,将“更改三年守孝”礼制的重要性,以及“摒弃厚葬之风”的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楚!

然而,朱由检却摇了摇头!

因为……

从汉代至今,“礼制”其实是高于“法制”的,特别是与“孝”相关的礼制!

比如,一个死刑犯,如果已经娶妻却没有子嗣,可以要求在死刑之前,将妻妾送到狱中“圆房”!

死刑犯提出这种要求,各级官员只能层层上报!

就算到了刑部,就算是皇帝亲自复核,也有很大的可能,同意死刑犯的要求!

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这个时代,“孝敬父母”已经深入人心!

在王立看来,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这个时代对“孝敬父母”的量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畸变到了极致!

甚至,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几十年前的首辅张居正,其父病亡后,如果不是被“夺情”,他的“万历新政”必难持续!

“厚葬之风”的盛行,更是让无数的百姓卖儿卖女,甚至卖身葬父!

没办法!

如果不将亲人“厚葬”,就是“不孝”!

如果“厚葬”的规格不能让官府满意,死去亲人的户籍,就不能被注销!

各种应缴的赋税,还是要继续缴!

其实,朱由检能理解王立的话!

更改或摒弃这两项礼制,为百姓“减税减负”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