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逢君多苦劝,落子弈棋盘1…(2 / 2)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6279 字 2023-10-01

黄祖却哑然失笑,摇头不已。

“刘府君谬矣!孙策匹夫必已赶赴江夏郡,欲与江东大军会合。”

黄祖对孙策的了解程度,恐怕仅次于苟哥。

可见这老匹夫早已垂涎江东多年。

由是推之…

不可说,不可说,不可剧透也。

刘磐霍然抬头,满脸诧异。

“黄将军,若如此,孙策匹夫岂非自投罗网?”

荀攸说的1点儿都没错,黄祖早已布下后手。

黄祖再次摇头。

“不然!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孙策谙熟兵法,此乃最为恰当之举也。刘府君,陈元龙此来必率数万大军,你与老夫皆不可轻敌!”

刘磐自信1笑。

“黄将军不必担忧,汉升早已埋伏于下稚,此番定教孙策匹夫有来无回!”

汉升,便是历史上的季汉5虎上将之1、黄忠黄汉升。

黄祖当然清楚黄忠何许人也。

黄忠与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以及黄祖2人,为荆州黄家不同郡的远房同族。

后两者属于关系密切的同郡同族。

是故,黄祖捋须颔首。

“若如此,则大事定矣!”

刘磐躬身抱拳,再次遮掩其人目中厉芒。

“然则…黄将军,吴郡又当如何?”

1身深衣的黄祖挥挥袍袖。

“刘府君不必多问,老夫已有妙计。刘府君仅需配合老夫除掉孙策匹夫,则江东便可落入令叔父囊中也。如此1来,交趾、益州亦将为令叔父囊中之物。”

因刘磐始终躬身抱拳,故黄祖未曾发觉,刘磐那正在撇着的嘴角。

“黄将军此番居功至伟,某必向家叔父为黄将军讨得江夏、庐江2郡。”

刘磐与黄祖同为荆州戍边大将,又焉能不知黄祖之野望?

黄祖如此精明,又岂能不知刘磐正与自己虚与委蛇?

所以,这2人的关系,非常值得玩味。

2人同时抬头看向对方,微微1笑不再多言。

同1时间,苟哥那意味难明的微笑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温柔。

【作者题外话】:前文已多次解释说明荀攸、贾诩的早期经历,所以有多方证据表明,大玩特玩纵横捭阖的关中朝廷,背后实则是荀攸、贾诩2人在出谋划策。

否则,以李傕(念宫阙的阙)这个粗鄙武夫的能力,怎么可能在如此乱世活得如此轻松写意又风生水起?

至于苟哥的计策…

诸君以为,苟哥如此猥琐,其人计策可能堂皇大气吗?

后文自会详细解说。

黄祖和刘磐,就是在互相利用。

但显而易见,刘磐玩不过老狐狸黄祖。

呵呵,后边的故事,渐渐变得有趣了。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提到,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号称“太子4友”(另外3个是朱铄、陈群、司马懿,都特喵的是狗贼!),尚且被如此对待;

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又背井离乡的士人,其悲惨处境,也便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两个特殊结果。

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

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往往会改易籍贯,方便日后出仕。

(1)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

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在汉末魏晋体现得特别明显。

典型例证就是团结在刘备周围的“元从派”,以及团结在孙权周围的“淮泗集团”。

这批流寓人士,因为离开了旧日籍贯,不可能再通过正常途径出仕,因此只得全身心依附新主子,以求得1官半职。

这便能解释,为何曹操南下(208),扬州士族主降,而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主战。

(周)瑜曰:“不然。(曹)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瑜请得精兵3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吴书周瑜传》

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何蜀汉政权中,益州士族对刘备父子普遍持抵触态度,与荆楚集团恰恰相反。因为荆楚士人已经离开本籍,他们的荣华富贵全系于刘氏父子;而益州士人依然可以通过“乡举里选”得到出仕机会。

当然,益州士族在刘备与刘禅的打压之下,升任高位者并不太多。但这是统治者的立场问题,与制度无关。

(2)籍贯改易

这是察举制与9品制导致的另1个结果,即流寓士人的后代,为了方便出仕,往往会将籍贯改到新的居所。

仅以吴国案例,略作举证。

吴国官员有籍贯改易记载的,有甘宁、薛综、张昭、周访等人。

甘宁是益州巴郡人,薛综是豫州沛国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周访是豫州汝南人,他们无1例外都是侨寓人士。

注:上述诸人籍贯,周访见《晋书》,其余见《吴书》,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两晋时代,此4人的后裔,却无1例外都“着籍丹阳”,成了扬州人(详见《晋书》)。

按建业县(汉末秣陵,东晋建康,6朝金陵,今之南京)原是丹阳郡秣陵县,可知这群吴国将相,实际是放弃了旧日郡望,而将籍贯落在江东新巢。

咱们再来看豪族首领的“文武兼备”特征。

魏晋豪族,从个人特质上看,往往文武兼杂。

两汉出仕,有1条重要标准便是要“经明行修”。

所谓“行修”即具备德行操守。它其实是1个抽象概念,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与品行关系不大,更关乎门第族望。

至于“经明”,即“明经”,指能通晓“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

古文重视训诂考释,今文更类似谶纬内学(通俗来说,就是封建迷信那1套)。

东汉末期,古文经学主导北方学风,而今文经学在南方盛行。

举例来说,曹操在被罢官之后,便是因为“能明古学”而得到汉廷的重新启用,可见他是通晓古文经学的。

(曹操)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王沈《魏书》

至于刘备,也曾师从名儒卢植。

卢植“古今兼修”,可惜他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

刘备则更加不学无术,终日斗鸡走狗,没能得到出仕机会。

(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先主传》

至于孙坚,则堂而皇之地自诩“无文德”,对自己的文盲身份毫不避讳,反而炫耀“以征伐为功”。

其人彻底放弃学术渠道,转而寻求以军功晋身。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指自己)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魏晋的豪族大姓,不仅是“门阀”,还是“学阀”,他们不仅垄断了生产资料,也垄断了知识技能。

甚至很多大姓有传家经学,比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会稽虞氏5代传《易》,会稽贺氏世传《礼》。

所以说,赵旻改变这时代的最关键做法,便是彻底根除知识垄断这1弊病。

然而到了汉末丧乱时期,许多大姓首领,不仅具备了学阀特征,还因为坐拥众多宾客,而成为威震1方的豪帅。

换言之,豪族同时兼备了文、武双重特征。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昨日、今日云某皆忙碌整整1天,两日至此时,方才码完包括作者的话在内的所有文字…

乞请诸君谅解…

尽管云某也挺喜欢3天两更…啊呸!着名鸽子精…啊呸呸呸!3天两觉的书。

明日云某争取1日1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