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五六二年,春季,鲁国季武子打算作三军。
鲁国本只有两军的编制,因为周礼规定,天子作六军,大国作三军,次国作两军,小国作一军。
鲁国当时是次国,便只有两军,这两军归属于国君,由执政大臣掌管。
季文子死后,鲁国的执政就由三桓轮流担任,权力基本集中在了三家手里。
当大臣当到了这个地步,也可以算是到了框架内的顶点。
但往往也就是到了这种时候,人们会向着限制之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伸手。
只因为足够诱人,也很容易。
季武子提出作三军,增设中军,由三桓每家分得一军。
叔孙穆子便表示,马上就要轮到你执政了,你恐怕办不好这件事。
季武子却没有在意,仍然坚持。
叔孙穆子于是说,那么就结盟吧。
于是,三桓在鲁僖公宗庙前订立盟约,在五父之衢盟誓。
正月,季武子作三军,三桓各得其一,对其进行征税。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鲁国的封地和民众属于国君和各阶层的贵族大夫,三桓各有其封邑和民众,自有征赋。
如今作三军,虽已归为三桓之私军,但名为鲁国之三军,便是对属于鲁国国君封地上的民众进行征税,将归属于鲁襄公的民众分成三份,纳归三家。
作三军为制,归三家私用,再以军制分国君之民,取其征赋(征役和赋税。
三桓原本各有私军,如今作三军,便将原来的私军并入三军。
三军之制,每家需要出一人,季氏却将所有人都纳入自家,加入的人,就不需要再交国君的征赋,如果不加入,则以双倍之数量征赋,于是,季氏所分之民皆入季氏。
叔孙氏取其子弟纳之,父兄则依旧归鲁襄公。孟氏在叔孙氏的基础上取一半,也就是所分的四分之一,其余征赋归鲁襄公。
这些都是三桓在结盟的时候就定好的。
所以,原本归属于的鲁襄公的民众,分为十二份,季氏取四,叔孙氏取二,孟氏取一,鲁襄公只剩下了五。
三桓得三军,又取了鲁襄公十二分之七的征赋,三桓愈发势大,鲁国公室愈发卑微。
这一年,郑国因为想要彻底顺服晋国,向宋国挑衅,希望晋国来讨伐自己,等到晋国走后,楚国就出兵,郑国因此顺服,是希望晋国顷刻力来攻打,这样楚国畏惧,他们就可以投向晋国。
于是,鲁襄公两次会合诸侯,攻打郑国。
同年,秦、晋两国在栎地(郑邑,今河南禹县交战,晋国大败,史称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