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袁绍的书信,曹操顿时心中明了。
早在讨董之前,曹操跟袁绍就讨论过讨董战败、应该占据什么地方跟董卓争天下。
袁绍有意南据黄河,北阻燕、代之地,再兼用戎、狄之兵力,然后南进争天下。
而曹操则是要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再以王道去驾驭,就能击败董卓。
“本初这是想夺韩馥的冀州了。”曹操眯着一双小眼睛,将袁绍的书信放下。
自汴水战败,曹操的心态就开始变化了。
曾经那个满以为召集天下之兵就能跟董卓抗衡的青年,在经历残酷的现实后,终于明白。
当初那句“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再以王道去驾驭,就能击败董卓。”,过于理想了。
没有根基,没有兵马粮草,一切的理想抱负都是空谈。
而曹操最恨最鄙视的,就是韩馥。
这讨董盟军中,唯有韩馥是唯一一个以州牧之身会盟的!
聚冀州九郡的人力、财力,结果除了动动嘴皮子外,就剩下怎么去打压袁绍的威望了。
“若助本初得了冀州,我亦能驻兵一郡,而不似现在寄人篱下,受韩馥约束。”曹操心中坦然。
虽然驻兵东武阳,但这东武阳始终是韩馥的治下,不论是钱粮还是兵马,都受到约束。
韩馥要打压的,可不仅仅只有袁绍,同样有曹操、鲍信这类聚义兵讨董但又没有根基的。
“这刘备虽然名气不显,但能想到传檄各郡国,购粮救民,倒也是个英雄人物。”
“既然本初兄有意借此图谋冀州,我也当去寻孟卓商议了。”
刘备传檄一事,渐渐的在冀州、兖州和徐州传颂。
虽然陶谦、袁绍、曹操、刘岱等人,未必真的瞧得起刘备,但因为各自利益的权衡考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响应刘备的檄文。
这让刘备和郑平有了意外之喜。
毕竟这传檄一事,本就对青州以外的郡国有算计之意。
“没想到我刘备,竟然也能名扬四州了!”刘备心绪激动。
来自于陶谦、袁绍、曹操、刘岱的响应,让刘备第一次有了名动天下的激动感。
蹉跎多年,再也不是默默无闻的刘备、刘玄德了!
而是在真正的名流上层口中,能冠以平原相之名的刘备、刘玄德了。
“恭贺府君!”郑平能理解刘备的心情。
建功立业,扬名四海,本就是大丈夫追求的志向。
刘备如今快三十了。
在这之前,这天下间的名流都没多少人能正眼看刘备的。
然而现在,刘备的名头却能在青州、徐州、兖州和冀州流传!
虽然只是刚刚扬名,并不能用这个名头去号召四州名仕,但这毕竟是跨出了第一步。
刘备向郑平郑重一礼:“显谋,若非有伱,今日我刘备,估计连高唐县都守不住,又得逃亡他处了。”
郑平心中也是轻松不少。
即便是郑平自己,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传檄之计能绝对成功。
但现在,计划却比预期的更顺利。
只要毗邻的郡国放开了贩运粮食的禁令,别说这北海国的十余万流民,再加上徐和那二十余万流民,郑平同样能笃信将其安置。
这加起来,可是近四十万的人口啊!
乱世之中,人口才是核心力量。
若无人口,纵然郑平有惊世之才,也难以真正的助刘备立足青州。
这青州本就缺少山河险阻,不论是冀州还是徐州、亦或者是兖州,想要进犯青州,刘备都占不了多少地利优势。
若是再让人口外流,那无异于是在掀青州的根基。
惊喜之余,郑平的思绪也渐渐变得平静。
“府君,虽然毗邻的郡国放开了粮食贩运的禁令,也愿意将粮食运送到北海国。”
“但齐国、济南国、乐安国尚有以徐和为首的二十余万黄巾聚集。”
“想要在年底彻底平定青州黄巾之患,任重而道远啊。”
刘备也渐渐稳住了心绪。
虽然粮食的事得到了解决,但这青州的黄巾祸事并未完全解除。
不能击败徐和,即便毗邻郡国的豪族富商愿意贩运粮米,这中途也容易遭到黄巾贼兵的哄抢。
正说间。
人报有东海国糜氏的信使到来。
“东海国糜氏?”刘备有些懵:“显谋,我们给东海国的糜氏传檄了吗?”
郑平却是心中一凛。
东海国糜氏,这可是青徐两州最大的豪商。
“府君,看来今日的喜事不止一件啊。”郑平抽出了腰间的羽扇,轻扇肩头:“东海国糜氏,家资不弱于昔日卫国豪商吕不韦。”
“糜氏家主糜竺,亦是谦雅之士,若能得糜竺相助,纵然毗邻郡国的豪族富商都反悔了,府君也不用担心安置青州流民的钱粮了。”
刘备又惊又喜:“若真能得到糜竺相助,年底定然能彻底平定青州黄巾了。”
平定青州黄巾之患,最关键的一项就是钱粮,有足够能安置流民的钱粮!
否则,即便刘备击杀了徐和,也解决不了盘踞在齐国、乐安国和济南国的黄巾祸患。
但现在,东海国糜氏信使的出现,再次给了刘备镇抚青州黄巾的信心。
“快请!”
刘备心情激动,生怕怠慢了这东海国糜氏的信使。
这有人欢喜有人忧。
刘备传檄毗邻郡国的事,已经传到了青州刺史焦和耳中。
原本就跟刘备有间隙的焦和,此时的眼神已经变得怨毒了。
“刘备一个试守平原相,没有得到朝廷册封的伪职,竟敢传檄?”
“他将自己当青州刺史了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