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周少兰、关海潮, 以及随行的韦青云,各领十余人,乔装改变,以商队货运的身份悄然离京。
薛玉霄与她们约定好了联系方式, 如果有自己拿不准的决定, 可以传书相问。传信的内容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加密, 万一让外人截获,看起来也与家书无异,其中暗藏玄机,只有薛玉霄才能看懂。
长兄已经做到如此地步,薛玉霄心知与谢氏皇族恐怕难有善果, 于是提前布置, 早做打算。
这个京兆早冬,表面上仍旧风平浪静。
千秋节后, 有些人看出皇帝与凤君其实气氛紧张, 关系不睦, 暗中向谢馥献了几个身份卑微的年轻少年郎,以求讨好皇帝。有些二等士族、乃至庶族寒门官员纷纷效仿。
然而谢馥并没有尽数收下。她挑挑拣拣收了两个。月末时, 忽然向凤阁提起“国库紧张, 想要开源增税”之类的言语。王丞相知道民生凋敝, 想要增税千难万难, 决意不许。但她也知道皇帝明白这个道理,谢馥提出“增税”,其目的恐怕不在于此。
果然,凤阁回绝后,谢馥重新遣人拟旨,要进行“检籍土断”, 搜查士族当中暗地里庇护下来的隐户,让这些隐户流民重新注籍,将北方流民的白籍,改为黄籍。
所谓“白籍”,是指北方州郡丢失之后,汉人百姓向南避难,其北方的户籍遗失难考,于是在侨州郡县注册的临时户籍。非常简陋繁乱,而且因为流动性太大,当时规定免除税务徭役。而“黄籍”,则是东齐目前官方认定的户籍,目前一概是按照黄籍收税、进行兵役徭役。
这些白籍流民,大多都依附于目前的士族当中,为士族做工,没有税务的剥削、仅受士族地主的盘剥,日子大多竟然比正式的黄籍过得还要更好——如此一来,社会矛盾愈发严重。
特别是谢馥登基以来,人口没有大规模流动。这些隐户为士族创造了利益,却十分影响国家税收。她此前所谈的“国库空虚”,也有这一部分原因。
这个消息传至如意园时,薛玉霄正跟李清愁谈及鲜卑的“铁浮屠”骑兵。
“……四年前侵扰博陵,就是鲜卑国主的女儿带着一千铁浮屠南下,抢占了博陵北部、范阳东部,大约百里余地。”李清愁望着地图,图中既有现如今的疆域和沦陷土地,又有各地方驻扎的军队标识。
“那位鲜卑皇女骁勇善战,麾下除了重装骑兵铁浮屠外,还有两千马上弓箭手,以两翼包抄作战为主,被侵袭之地,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
园中的小亭用镇纸压着地图,薛玉霄换了一对护手,张弓搭箭,边说边朝着八十米外的标靶上射出一矢。
“嗖”地一声,箭起靶震,正中红心。
“好!”李清愁扫过去一眼,“你的射术越来越好了,百步穿杨,指日可待。”
薛玉霄收起弓箭,随口道:“还是不比你,能拉重弓。”
李清愁尚要谦虚几句,忽然军府内供职的几个侍从女郎快步走来,低头向两位行礼:“大人,凤阁批示的公文。”
说着递了过去。
薛玉霄伸手接过,展开看了两眼。
凤阁已经同意了皇帝的旨意,上面加盖了凤阁的公印、以及凤阁尚书令王秀的私印,意味着“检籍土断”势在必行。
薛玉霄道:“看来陛下是真为国库担忧啊。”
李清愁放下公文,抬手让侍从退下,语气略有一丝不满:“百姓生活已是艰难,检籍过后,又要增添一项国家税赋,士族地主会在乎百姓疾苦吗?才不会,到时只有更多人吃不上饭罢了。”
薛玉霄看了她一眼。
李清愁这才意识到面前此人就是京兆中最大的世家地主,是整个薛氏的少主。她一时语塞,问道:“婵娟,你家里……不会也有很多侨民隐户吧?”
“有啊。”薛玉霄坐到她对面,“世家里谁没收留过逃难的平民?这些人既不服兵役,也不交赋税,可以压榨的利益太多了——你这是什么眼神,我们庄户的侨民都过得很好,起码穿衣吃饭并不艰难。”
李清愁乃是旁支出身,是见过地主盘剥如敲骨吸髓的,她面露怀疑,显然觉得对此话的真实性难以相信。
薛玉霄看出她的怀疑,便道:“留你在如意园小住,不出两天,消息传开,田庄上的侨民必定来求我,到时你就能看到了。”
又两日,消息传遍京都,薛氏田庄上果然派来代表,一派年老、有体面的,登门去求薛司空,想要面见主母,另一派稍微年轻些、跟薛玉霄素日有些来往的管事佃农,则是攀着关系找到了少主的门庭,冰天雪地,在园中一跪不起。
“少主,您是知道我们的。小的母亲腰腿不好,一年多有疾病,要是被朝廷拉去别的地方服役上税,恐怕要坏了身子……”
“求少主想想办法,我们不想离开啊!”
李清愁见来者面色红润,体态匀称,虽然穿着简朴,但确实不像其他苛刻之地将人使唤得如牲口一般。
薛玉霄很是平静,只问了一句:“负责检籍的官员是谁?”
管事们消息灵通,马上道:“只说是圣上身边的……一位常侍。”
薛玉霄眼皮一跳。常侍?这是户部的活儿,谢馥封了一个宫中内侍做京兆的土断钦差?
“你们先回去吧。”薛玉霄对外人的态度一贯很好,“我身在军府,其实并不管这些,但可以帮你们问问朝中的朋友。”
几人顿觉有望,千恩万谢地离去了。
待几人离开,不用薛玉霄开口,李清愁就立刻道:“皇帝任用了自己的人?她要动真格的?”
曾经也有几次所谓的检籍土断,但因为士族势力庞大,频频阻拦,十分难以推行,导致东齐的国力一直衰弱,只能偏安一隅,无力跟鲜卑作战。
“是啊,谢馥要动真格的。”薛玉霄抵着下颔,思考片刻,“如果任用户部官员,户部大多都出身于士族,而士族又彼此联姻,想要让她们全心全意、雷厉风行地揪出隐户白籍,我看难得很。所以她只能任用自己手中的内侍,不过大族非常瞧不起这些攀附皇室的人……”
“其实这是好事。”李清愁道,“要是成,明年的赋税将会翻倍而长,届时军府再请命,就不会被凤阁屡次驳回了。”
她说到一半,再度意识到薛玉霄的立场其实是偏向世家的——她理所当然地认为薛玉霄肯定不愿意让出这部分利益,会对检籍百般阻挠,正待李清愁打算相劝时,薛玉霄忽然开口:“按照往年土断的顺序,应当是先去检验司农卿的土地啊?那不就是你们家?”
李清愁愣了愣:“……确实。”
薛玉霄又问:“李芙蓉最近在做什么?”
“她是李氏嫡女,逐渐接管大司农的产业,自然是在田庄上核验……”
话音未落,两人对视一眼,心中俱响起一声:“坏了。”
……
就在此时传遍各大士族,导致隐户佃农们人心惶惶时,李芙蓉正好接到土断钦差的旨意,清查李氏所庇护的流民。
她一身青色的窄袖便装,腰间配刀,长发以简单的发带金簪束起,留马尾,没有挽髻,眼神考量地扫过来人,抱着臂膀听几人宣读旨意。
为首的常侍姓马,年过四十,据说做过先帝身边的文掾。她面对王秀或是李静瑶时,一派谦卑内敛的模样,如今见到年轻一辈,反而高高地抬起下巴,面露刻薄之色:“还请伯主容我等按照圣旨清查,将李氏的荫户名册拿来,一一核对。”
李芙蓉抬了下手,旁边的侍从递上名册。
这名册是早就伪造好的,跟前几次的“表面检籍”一样,都只是应付皇帝的工具罢了。但这一次,马常侍显然跟士族并非一个鼻孔里出气儿,几眼就看出错漏,冷哼一声:“李娘子拿错了吧?这庄子里这么多人,怎么名册上写得含糊不清,士族荫户不过几百口,怎么平白多出来这么些?”
李芙蓉眉毛一挑:“多?哪一年都这么多。你再看看。”
马常侍仗着自己年龄摆在这儿,态度很是傲慢,抬手把名册扔到了地上,决定给这位年轻的勇武伯一点颜色看看:“李娘子,我也不跟你废话,这次咱们圣上是决意要清查的,你们往年吞了多少块肉,今儿就都要吐出来,不光是你,就是薛家、王家!那也是一样的!”
她回头跟随之而来的京卫道:“去搜一搜!把庄子上的人都叫出来,写不清籍贯、对不上名姓的,全都带走!”
这些京卫并非左武卫府的人,她们虽然知道李芙蓉是军府娘子,可轻易管不到她们头上,当即鱼贯而入,冲进去把庄户拉了出来,连岁小儿都不放过。一时间啼哭声、吼叫声,哀求声混杂在一起,几个不愿意出去的男子还被京卫甩了两鞭子,痛得在地上打滚。
庄子上的李家管事束手无策,都眼巴巴地看向李芙蓉。
李芙蓉握了握刀鞘,面无表情道:“常侍,你要把她们带到哪儿去?”
马常侍没有回头,一边指挥着人,一边道:“范阳之地正缺边防后勤,这些侨民都该被安置到那里去。我说嘛,北边来的人非要占着便宜,占着咱们这儿的土地,能让这些人立足就已经是圣上的慈悲了,还想逃朝廷的赋税,真是不识好歹。”
她顿了顿,又有意无意说了句:“包藏侨民也是重罪,所有阻拦检籍的人,圣上说了,当杀——”
最后两个字高高地吊起来。
李芙蓉的眼睛是白眼,盯着别人时,显得格外冷厉沉郁,她听着听着,握紧刀柄突然轻轻抽了出来,走过去几步,对着马常侍的后脖颈比量了一下,问道:“真的么,圣上让常侍这么检籍?”
马常侍浑然不觉,背对着她指挥众人,还自觉苦口婆心地劝说道:“李娘子,我知道让李氏出点血你不愿意,可这是陛下的意思,我们也只是奉命而已,想要雷厉风行地办下去,就要杀几个人立威!这些隐户、侨民,都是些下等人,不狠点对待,这些人就赖在京兆不走。也就是您在这儿,下官才给您面子……”
她说着,正巧前方的京卫回头,正好看见李芙蓉举刀,登时面露惊恐,脸色青白地喊道:“常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