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兵压境之际,吕母沉着冷静,指挥起义军,一部分乘船顺崮河南撤,一部分沿着崮河两岸步行撤离。
然后,他们一起到撤回到海岛上聚居。他们没有被剿灭,这一下给许多人希望,附近的贫苦农民不堪剥削,纷纷前来投奔吕母。
一年之内,她的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海岛上开荒种地,下海捕鱼,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这支队伍在陆上、海上,飘忽不定,只要时机有利,就上岸攻打官兵,沉重地打击朝廷腐朽的统治。
吕母起义的英勇斗争,引起朝廷的极大不安。王莽看派兵镇压不成,便派出使者,想要劝说起义军投降,企图瓦解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但没有见效。
同年,南方发生饥荒,饥饿的百姓纷纷跑到野泽中挖凫茈吃,但野外沼泽也不多呀,地方就那么点,架不住人多,于是他们经常会有纠纷,比如互相之间会争“地盘”,械斗之类的。
这时,在荆州江夏郡的两个新市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站出来为大家平理,很好的解决了一些纠纷,因而他们在百姓中很有些威望,大家都相信他们。
至于这俩人具体是什么来历,没有记载,估计也是普通农民。
按农民的习惯,都喜欢有个首领,所以王匡、王凤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众人的带头大哥,手下有几百号人。
大概是他们名声大,所以正亡命江湖的马武、王常和成丹等人前来投靠,这名声有了,自然就有人投靠,自古如此,后面的起义都是这样。
马武是南阳郡人,曾经为躲避仇人而客居江夏郡,后来又加入了该郡的一支反莽起义军。
王常是颍川郡人,弟弟被人所杀,王常为弟报仇后,逃到江夏郡。
还有成丹也是个亡命之徒,这三人投靠王匡、王凤后,对决策起了重要作用,毕竟这仨人都不是一般的农民,是造反过的,二王自要对他们另眼相看。
本来,王匡、王凤被推为首领,还称不上起义,最多算是土匪,只是农民希望有“带头大哥”的一种盲目跟从。
但马武等人加入后,这几百农民开始在二王的带领下走上反莽之路,他们攻打离乡聚后,跑到一座山里藏了起来,这山便是后来闻名的绿林山,是今天湖北京山市大洪山的一部分,后世被推崇的“绿林好汉”即源于此。
第二年,也就是天凤五年(公元18年),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力子都因为饥饿而率众起义,在徐、兖一带活动,发展有数万人。
同年,琅邪郡(今山东诸城东南)樊崇在莒县(在今山东莒县)聚集数百人造反,莒县未能拿下,也跑到一座山里。
这个樊崇的身世也不详,但此人异常勇猛,据说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时青州、徐州一带也闹饥荒,就有很多人归附他,一年之内就得众万余人。
琅邪郡的逄安,东郡的徐宣、谢禄和杨音也都起兵响应,与樊崇合兵一处,攻打樊崇起兵之地莒县,又没有攻下,就到邻近县境抢掠,甚至抢到了青州境内,然后回军驻扎在东郡的南城(今山东枣庄北)。
好家伙,一时间天下皆反,可是此时起义军已经数万人,却没有什么军队建制,更没有军法军纪。
樊崇领导班子就仿照当年刘邦刚入咸阳时所立的约法三章也定下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樊崇作为“带头大哥”,自号三老,而起义军使用这种称谓,说明他们的淳朴,根本没有多少野心。
他们只想活下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活下去,有时候对某些人来说,已经用尽全力了,他们必须拼命,才也机会活下去,而且也只是机会,何其可悲,何其讽刺!
另一边,王匡、王凤以及马武、王常等人越来越壮大,成为的大匪徒,荆州牧亲自带领两万官军前来“剿匪”,结果大败,荆州牧逃跑时还被马武追上,马武杀掉他的随从后,却不敢动荆州牧,无奈放他回去。
此次绿林军杀敌数千人,获得大量辎重,并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等地,带着抢到的妇女财宝,返回绿林山。
随后,绿林军人数已达五万多人,此战之后“州郡不能制”。
虽然外部威胁消除了,但起义军内部却出了问题。
五万多人都住在山里,由于不讲卫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疾疫”,直接让人数减少了将近一半,领导班子一商量,这山肯定待不下去了,只能下山寻找出路。
最终他们商量一番以后,决定将起义军一分为二:
第一部分,由王常、成丹和张卬带领一部向西进入南郡发展,称为下江兵(长江在湖北西部的一段称为下江);
第二部分,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率另一部北上南阳郡,称为新市兵(王匡、王凤都是新市人)。
新市兵北上攻打随县之时,平林(在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也聚兵数千以响应,号称平林兵,与新市兵会合。
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他叫刘玄,就是在这时加入平林兵进入绿林军的,任了个安集掾的职务,负责安集军众。
这个刘玄字圣公,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朝宗室后代,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么一算,他是刘秀的族兄。
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地位一落千丈,经常被郡县官吏欺压。蔡阳国釜亭长容阳平喝醉酒后骂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刘子张一怒之下杀了亭长。
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杀了刘玄的弟弟刘骞,说是为父报仇。
刘玄自此就开始就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后因宾客犯法,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
官府把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抓走,刘玄便诈死,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官府便释放刘子张,刘玄因此自己在外逃匿,这看机会对,他就加入起义军了。
虽然陈牧等领导的平林兵与绿林山并无关系,但因为与绿林军一同作战,所以说到绿林军,就是下江兵、新市兵和平林兵三支。
他们在壮大,另一边,徐州地区樊崇领导的起义军也迅速发展,活动范围由原来泰山附近扩大到青、徐一带,并不断取得战果,先是杀掉了来“剿匪”的王莽的太师牺仲景尚,引得王莽大怒。
王莽决心讨平这支活动于青、徐地区的“造反派”,这次他派出新任的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军队东出长安,向齐地(即青徐地区)进发。
这个王匡和绿林军的王匡只是同名,西汉同名的人不少,比如刘秀这个名字,全国可不少。
太师王匡此人是新莽太师王舜之子,新朝皇帝王莽之侄,居摄元年(6年,王匡被封为同心侯,后为兆域大将军,封褒新侯。
始建国三年(11年,父死,王匡继任太师将军。
看着敌人来了,这樊崇为避免起义军和王莽的官军混淆,于是就将每个人的眉毛都涂成红色,这一下赤眉军的称号就诞生了。
而最开始起义的瓜田仪和吕母都病死了。
地皇二年(21秋,王莽使人说瓜田仪出降,瓜田仪未出而死。
王莽表现得十分痛惜,他找到了瓜田仪的尸首,以隆重的礼仪安葬。他在瓜田仪的墓前立起了高大的石碑,建起了祠堂,并赐予瓜田仪一个尊贵的谥号——瓜宁殇男。
这个谥号像一道彩虹,跨过了新朝与反抗者之间的鸿沟,试图用仁慈和尊重去感化那些仍然坚持抵抗的人。
然而,无论王莽怎样努力,那些曾经追随瓜田仪的人,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
而另一人,吕母死得更早,大概是为儿子报仇了,心气没有了,她也没有野心,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这离给儿子报仇就一年。
人活着,得也个目标,而且要大,不然目标一没有,就感觉活着没有意思。
吕母死后,她的部卒重返陆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
于是,北方最大的是赤眉军,除了赤眉军,还有大大小小几十支起义军,如铜马、青犊、大彤、尤来、大枪、檀乡、富平、城头子路等等。
他们都以山川土地或首领为名号,其中铜马是河北最强的一支,青犊、城头子路也都有十万人以上。
而南方最大的自然是绿林军了。
一时间,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军阀遍地。这时已经是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的新朝摇摇欲坠,形势岌岌可危。人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新朝的终结,王莽的统治可能已经无法维持下去。
而这一年,刘秀才二十八岁,他还在等待着属于他的舞台的到来。他是新朝的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世间的变化,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热切。
他在等待,等待那个属于他的机会,那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知道,它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