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寿一年(公元前2年,十二月,庚子,刘欣以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册曰:“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匡正庶事,允执其中!”
是时,董贤年二十二,虽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百官因贤奏事。以父卫尉恭不宜在卿位,徙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弟宽信代贤为驸马都尉,董氏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宠在丁、傅之右矣……
大司马令领尚书的分量是极其厉害的。
汉朝初期,丞相为百官之首,权利很大,丞相这个之位最开始来源于秦朝,秦朝来源于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各国的君主们便有肱骨之臣辅佐,那时候被称之为相国,并不用丞相这个封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此时的相国被改为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利。
大汉许多制度都是借鉴和继承秦朝的,相国也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萧何、曹参都曾经做过相国。
但是到了汉惠帝在位时期,重新启用丞相这个称号,将丞相一分为二,分为左丞相与右丞相,《史记》中记载:“相国曹参薨,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丞相得到下面的人汇报,然后汇总多方面信息之后,把这事的情况和对策写成公文,草拟完,报入宫内。
到了宫中,由御使大夫寺进行核查,看看写的是否合法合理,然后再经尚书送交皇帝审批。
这个时期的尚书就是个完全跑腿的小卡米,仅仅是把公文呈上来的那么一个职位。
皇帝看到丞相的报告后进行审批,他要是对这方案觉得不行,就打回去重新拟,如果觉得行,就盖章审批通过回复给相府,丞相再跟着自己这报告去进行落实。
如果皇帝下达文书中涉及到要起草正式诏令的,就由御史大夫寺起草,再经尚书送皇帝审批,皇帝盖章通过后由尚书登记,再下达御史大夫发往全国……
所以,在大汉初期,一件事情具体咋干,由谁去干,干成啥样,花多少钱全都是丞相的事……
但到了汉武帝这里就不行了,他推崇儒家思想,不再是无为而治,而是想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大权,丞相过高的权利使得汉武帝开始感到威胁,便开始任用儒生为丞相,并削减丞相的权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太想打仗了,满世界打仗,恨不得天天和匈奴干架。
边疆把匈奴的情况汇总来,然后丞相咔咔咔一顿分析,怎么打,从哪里打,出多少钱,写成奏报和对策给汉武帝禀报,他一看。
好家伙,就出这点人,不够呀,你这丞相是二百五,吃干饭的,方案也不行呀。
于是,大手一挥,得了,还是朕自己来,直接下诏。
“打,给朕往死里打,从定襄出兵……”
“卫青你拿着朕的虎符直接去调兵,然后随便打,自己发挥。”
“什么,钱不够了?丞相,你就不用做什么方案了,直接给朕去大司农那要来十个亿去给卫青送过去。”
“什么?马又不够了?丞相,你给朕去太仆那整来1万匹马,去给卫青,霍去病,刘瀚送过去。”
“什么,大司农说国库没有钱了?这样吧,丞相,你给朕去把盐铁收归国有,每地设一个大汉国企,各地年底给朕交四千万的利润。”
“都给朕好好干,朕给你们封侯,丑话说在前面,干不好就杀头,朕大发慈悲,不杀头也可以,交钱赎罪吧……”
这一套下来,丞相更像是跑腿的了。
而且,在元狩五年,汉武帝新设置了一个官职为“司直”,他的官方解释为:“掌佐丞相举不法。”
名义上是丞相的助手,实际则是监视丞相有没有徇私枉法的举动。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加重内朝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开始不断变大也始于汉武帝。
不过,这个官职并非新增设,它原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主管文书,属内朝官。
武帝开启了以宦官出任尚书的先河,宣、元二帝继承了这个制度。这些人常伴皇帝左右,很受重用。
提高他的权力就是为了排挤丞相、御史大夫,将政事揽于尚书治下,有了皇帝这个靠山,尚书的权力越来越大。
到了后期,尚书令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
他们可以制定政策和规章,决定官员的任免和晋升,管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外交事务,以及管理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务。
到了武帝的年代,相权原来手中的“干不干的建议权”,“怎么干的布置权”,”由谁干的建议权”被拿走了,只剩下了“拿图纸干事的实施权”和“干没干好的监督权”。
而尚书就获得了大部分这样的权力。
汉武帝还弄出了领尚书事”这个官职,由自己的亲信内朝官担任,可以是宦官,可以是大臣,他信任谁就让谁干。
丞相的决策权就大幅度削弱了,一般由所有内朝官讨论后,由“领尚书事”的内朝官向皇帝汇报提出意见,由皇帝拿主意。
有点类似于大明内阁的雏形。
武帝死后,皇权通过“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一连串的头衔,过度到了霍光手上。
大司马“兼官”的将军有4个等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其中,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地位相当于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地位于上卿。
加尊大司马“兼官”后,职位不变: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的比丞相高了。
这也是汉武帝的创造,就像是后世唐高祖李渊为了表彰次子李世民的功劳,创造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该职位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
元朔五年(前124,卫青因大破匈奴而拜为大将军,以统率诸将军,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为了尊宠有功的卫青、霍去病,初置大司马为将军加官,以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以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霍去病,卫青死后,汉武帝以刘瀚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一句话,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就相当于隐形的皇帝了。
而现在,董贤是大司马卫将军,令尚书,有差距,但不大了。
人家是这样,一个子,贱,太过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得不到的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大概是皇位来得太轻松了,汉哀帝就没有多珍惜,他看重的是感情,他这皇位就是捡来的,谁让他的好大伯——汉成帝刘骜无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