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if线(二十五)(1 / 2)

二嫁 二三意 277 字 8个月前

沈廷祎听出来兄长在打趣他,但还是控制不住的红了脸。

他与工部侍郎家姑娘的亲事定下了,这门亲事对于他来说,是他高攀了。而对方又是他心仪的姑娘,两人脾性爱好都相投。说不想早早将对方娶进门,那都是假的。可大哥的亲事还没成,于情于理他都不能赶在大哥前边。

不过大哥这边已经有了苗头,且看大哥热衷的样子,即便这亲事再拖,也拖不了多久了。

沈廷祎想着大哥的亲事,沈廷澜也在想。他绞尽脑汁就想挖出大哥心仪的姑娘究竟是哪个,可惜大哥的嘴太严,他不论怎么打听,大哥都不吐口。

沈廷澜气咻咻的,就说:“指定是晋州的姑娘,毕竟大哥在晋州都呆了三年了。”京城的姑娘大哥早先就没看上的,依照大哥的脾性,若早先有心上人,指定出京之前就和人下定,指不定都把人娶进门了。

而那时候没提这事儿,偏偏这次回来提了,只能说,女方是晋州的姑娘。

沈廷澜沾沾自喜,但也有些好奇,忍不住嘀咕道:“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家的姑娘,竟然这么好命,得了大哥的青睐。”

沈廷钧听见了他的话,只是之前他说的都是废话,他便也懒得理会。只这句话,他听到了,忍不住就想回复:“不是她好命,得了我的青睐。是我好命,兜兜转转还能得到她一颗芳心。”

沈廷澜闻言,顿时那个酸哦。

他也不知道自己酸什么,可能单纯就是看不上有人把大哥的心偷走了。他就酸溜溜的说:“大哥再喜欢又能如何?若是那姑娘的家世门庭上不了台面,爹也是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沈廷钧闻言拍了拍沈廷澜的脑袋瓜:“这事儿就不用你操心了。”

沈廷澜被大哥拍了脑袋,倒也不恼。可从大哥的话中,他又窥见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女方的家世怕是当真不出众,最起码没有让爹能欣然应允两家结亲的程度。

那这可如何是好呢?

这到底是大哥心仪的姑娘,他总归是盼着大哥能心想事成的。若是爹从中阻挠,大哥那性子也上来,这家里岂不是要闹翻天?

关键是,大哥真的能拗过父亲么?

即便如今京城的人都说,大哥大权在握,非人中龙凤,迟早有一日要入阁。但那都是许多年后的事情了。如今的大哥,即便手段再强硬,他真能别的过大哥么?

沈廷澜忧心坏了。

与沈廷澜的忧心匆匆相比,沈廷钧可就太气定神闲了。

他的面色也太平静,平静的就像是从未与家人说过,他要娶一个书商之女一样。

武安侯见状,眉头忍不住微蹙,等过了过年这几天最忙碌的时间,他就忍不住和武安侯夫人说:“也不知道这臭小子在打什么算盘。”

武安侯夫人也就是之后的老夫人。

只是如今她才四旬有余,又因为夫君没有早早去逝,她没有承受被夫君背叛的折磨,以及为儿子的亲事操碎了心,所以就显得分外年轻。

老夫人本就是个宽和的性子,为人也爽朗宽厚。她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只有疼爱的份儿。

听到夫君说,不知道大郎在打什么算盘。武安侯夫人就道:“别管他打什么算盘,你只同意了他的亲事,他肯定不会在暗地里作妖了。”

武安侯英伟的面庞上,浓眉狠狠皱了起来。他很不赞同武安侯夫人这慈母多败儿的话,就冷声说:“让我同意他的亲事?呵呵。他若是寻个公主郡主,再不济就是家世上靠谱一点,我也不会驳了他的意思。可你看看他照的是什么人家?那姑娘家是商人,做书肆生意,这能提到台面上来么?那样的人家,能养出上的了台面的姑娘么?大郎是我们的长子,更是之后的武安侯,他的夫人是宗妇,更要出入宫廷勋贵之家交际应酬,把那样的姑娘回来了,咱们侯府的脸面不是都给丢尽了。”

武安侯夫人听着夫君这话,虽然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但是,“大郎的眼光又不差,能得到大郎青睐,那姑娘必定有过人之处。你就相信大郎一回,同意了这门亲事,别让儿子为难了。”

“我相信他?我相信他昏了脑袋,如今满脑子情情爱爱还差不多。这个逆子,当真是翅膀硬了,竟在这事儿上敢和我叫板了,这次我若不教他学个乖,他还以为这诺大的武安侯府,要他说了算了。”

武安侯夫人又劝:“你看你,诺大个人了,怎么还和儿子置上气了?儿子翅膀硬了你高兴,早先还喝了个烂醉如泥,说什么后继有人。如今又因为儿子有了自己的注意,你又心中作恼,还想继续给他拿主意,让他凡事都听你的。你啊你,你让我怎么说你是好?你要清楚,儿子早不是之前的儿子了,如今他权倾一方,有了自己的主意和主张,怕是再不会轻易受你辖制。你啊,也收收你的暴脾气,和儿子好好说说此事,不行咱们就见一见女方家人,指不定那家就是个好的呢……”

武安侯夫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想让武安侯退一步。可武安侯素来脾性硬,又一贯说一不二。而如今家里出了个敢挑衅他威严的逆子,被儿子挑衅的不痛快,以及这门亲事不符合他利益所带来的双重烦恼,让他恼上加恼,真恨不能罚那臭小子去冰天雪地里跪上一天醒醒脑子,又哪里会同意他的胡闹,真个应了他的求娶。

不过,有的事儿武安侯说了算,有的事儿,他说了却是不算的。

比如,明明前一晚,他还在和夫人说,他绝不会同意侯府与对方结亲。

可到了翌日,宫里就传来了消息,说是皇上新封了一位靖安侯,还大张旗鼓的给那家赐了匾额,上边提着陛下的亲笔手书——“名垂千古”“碧血丹心”。

这样的褒奖,还有这样厚重的赏赐,那桑姓人家到底是做了于国与于朝多重大的事情,这才被如此恩重的厚赏?

另外,桑姓在本朝很是罕见。碰巧他前不久也听说了一户桑姓人家。所以,两户人家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

武安侯,甚至是满京城的勋贵,都寻了宫里的路子,去打听着“靖安侯”进封的由来。

当然,在别人只忙着打听这个消息时,武安侯还偷偷的打听了一下,这个桑家,到底是不是出自晋州,从事书肆生意的那个桑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