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国主初丧中原乱(1)(2 / 2)

“子龙,令兄可是已经康复了?”常山国真定县一个小山村内,陈宇手捧着一杯清茶,满面笑容的看着一人。

“多谢千里兄援手,”说话的是一个不到二十的青年,身长八尺有余,极为雄壮,面庞却俊秀的很,正是刘驹心念念的赵云赵子龙,“张神医出手,家兄已经恢复如初。”(赵云是191年投奔公孙瓒,从而接触到刘备的。

“这也是赵风兄的造化大,”陈宇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张神医若不是被我家府君设法留在谷城办学,我到哪儿给赵风兄去请张神医?”

“刘府君果然非常人也,”赵云感慨一声,“此次若不是携家兄南下求医,也见识不到谷城的繁华。”

“子龙你未到过泰山郡,”陈宇笑道:“前日府君有书信捎来,言道今秋泰山棉花丰收,可得棉花数百万斤,这不,”说着话,从身边拿出一匹布来,“这是泰山新织的棉布,府君特意送你两匹,还有新棉五十斤,做几床被褥,缝制几件棉衣足够了。”

赵云接过来棉布,细细摩挲,“纹理细密,胜过葛布太多矣。”

“泰山发展一日一新,只是张燕那边任我磨破了嘴皮,还是首鼠两端。”陈宇叹了口气,“一平难中郎将,竟看的比泰山还重,却不想手下百万人口生计日蹙,面带菜色者过半。”

“张燕此人,狡黠多智,”赵云放下棉布,又摩挲起棉花来,“云虽与他忝为同乡,奈何没有交集。只看此人掳掠无度,惊扰四方,便知其绝无忠义之心。如今河北数郡均遭荼毒,人人自危,不得不结寨自保。”

“子龙,张燕部下首领,可有相熟之人?”

“陶升曾为内黄小吏,云曾与他有一面之缘。”

“太好了,”陈宇拍了下桌子,“请子龙书信一封,明日我便起身结识陶升。”

“黑山山高路险。”赵云拿开了摩挲棉花的手,忍不住手指相捻,回味那个感觉,“云愿为前导。”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陈宇兴奋的搓着手,忙活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子龙,晚间想必大兄身体已经解乏,请过来一起饮酒,为你二人洗尘。”

“善。”赵云答应后,兴冲冲的去了。

“文优,”董卓喝着清茶,十分嘚瑟的笑道:“你果然是我的张良啊,采用你的计谋,使得吕布来归,名士列于朝堂,大汉中兴有望啊。”

李儒清瘦的脸颊抽了抽,低声说道:“相父,刘协新立,刘辩被废,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于相父大不利也。”

“嗯,”董卓手指轻扣桌案,“你的意思是?”

“一了百了,”李儒脸上现出决绝的表情,“以除后患。”

“那就找个机会吧。”董卓拍了板,接着问道:“袁绍、王匡、鲍信几个贼子如何料理?”

“袁家四世三公,显赫无比,相父不如送个人情,结好于他。”

“看看哪儿缺补,”董卓当日被袁绍辱骂,一想起来就狗血上头,“便宜了袁绍这厮。”

“渤海、济北、济南三地主官离职,至今尚未委任。”

“袁绍就去渤海郡,鲍信去济北国,王匡去济南国吧。”

“属下这就去办。”

“不慌,”董卓止住了李儒,“说起济北,令我想起一人。”

“相父说的是现任泰山郡守刘驹?”

“不错,”董卓点了点头,“此子以弱冠之龄,得除郡守高位,想来定是人才难得。你可知道此人的底细?”

作为董卓的智囊,李儒知道的信息肯定很多,只听李儒说道:“传闻此子多巧思,能发人所未发,乘氏美酒,济北香皂,谷城精盐、白纸,皆出于他手,如今谷城、泰山两地又出了棉布,惠及千万百姓。此外,有关此子接种牛痘预防痘疮,饮用青蒿汁医治疟疾,隔离封闭疫区防控瘟疫等事,俱有实效,实是让人无法猜测所学何来?愚夫愚妇则以为是上天神授,顶礼膜拜者不知凡几。”

“天下哪有这样的人?”董卓皱着眉头,“文优,你熟读经史,史书上可曾有记载?”

“燧人氏钻木取火民不食腥膻,神农氏尝百草而去疾病,仓颉造字而神鬼哭,皆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李儒也沉思起来,“细数往来,全才似此子者,亘古未有。”

“如今老夫权柄在握,”董卓哈哈一笑,“那就征召入朝,我倒要看看那刘驹是个什么样的人才?”

“相父,”李儒斟酌说道:“刘驹就任泰山郡守以来,深得民心,若是冒然去职,恐地方骚乱。”

“骚乱?”董卓冷哼一声,“青州、兖州黄巾复起,泰山郡就在青州之侧,以泰山郡的富饶,说不得黄巾军正心痒难耐,征召刘驹入朝,岂不正是便宜了那厮?”

老板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李儒还能说什么,咋了咂嘴,“属下这就去草就诏书,请相父定夺。”

“哈哈去吧。”董卓挥手赶走了李儒,手捋着胡子琢磨开了,“老子给他个什么官呢?官小了,肯定不乐意,老子也得不了多少好处,大了吧,那几个老家伙又要聒噪,难啊,,老夫难呐,做一个大权在握的人怎么就那么难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