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骥默默算了一下时间,觉得此时应该和原本历史上的北宋末年差不多,那就勉强说得通了。
只是按水浒中所说,王英这厮一向在青州活动,那可是鲁东一带,怎么跑到西边来了?
还有,这朝廷的悬赏也不够大气,抓个王英才一百两银子。
陈骥记得水浒传里,那些被通缉之人,随随便便都是上千贯的身价。
折算一下,就是上千两银子。
不过,感觉水浒里的上千贯铜钱,也就和大周一百两银子的购买力差不多。
陈骥不是经济学家,无心琢磨这个,吐完槽,把一开始的疑惑问了出来:
“袖萝,你打探的消息可靠么?这厮真在华阴县出没?”
不待李袖萝开口,急于表现的李啸林就抢着回答了:
“袖萝还真不是信口开河,三郎且看。”
说着话,用手一指画卷的左侧,“上个月这厮还在长安、临潼一带晃悠,犯下了几起案子,从本月初开始,他的行踪进入咱们华州,从渭南到州治郑县,最后是咱们华阴县。”
陈骥一看,果然如此。
某年某月某日,有疑似王英之人,在某地出现。
都是按着时间远近排的序,写的还挺详细。
李啸林要讨好自家闺女,解释得很有耐心:
“海捕文书只有画像和外形特征,行踪另有记录,袖萝这是合而为一了。”
“那这行踪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准不准确?”陈骥又抛出一个疑问。
“三郎问的好。”李啸林捋着胡须继续介绍:
“咱大周不鼓动普通百姓缉捕钦犯,但却勉励他们发现通缉犯之后,及时上报各地官府。
城墙上的海捕文书即便因为时日迁延,看不清楚,各里正那里也会有备份。
老百姓想知道朝廷钦犯长什么样儿,并不难。
因此,耳目称得上是遍布城镇乡村。
这些记录下来的行踪,就是百姓们主动提供给官府的。”
好嘛,这是在发动朝阳群众?
“咱大周百姓,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么?”陈骥忍不住问道。
李啸林笑了,积极性什么的,听起来虽然古怪,但意思还是明白的:
“朝廷自然不会让老百姓白出力,他们上报消息后,如果该人犯在附近犯案,或者被承缉郎捕获,说明消息为真,各地官府会按规矩给些奖赏。
和咱们承缉郎的悬赏相比虽然不多,但好歹也能补贴家用,因此百姓们还是很乐意报信的。”
陈骥点头,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哪有那么高的积极性,有钱拿还差不多。
“如此一来,消息倒是多了,但难免泥沙俱下,真假难辨。”
“三郎说的是,这行踪真假,的确考较眼力。”
说到这里,李啸林讨好地朝着自家闺女笑了笑,“不过袖萝很早就跟着我们抓捕钦犯,我相信她不会弄错的。”
李袖萝横了她爹一眼,“行了,爹,看在你尽心尽力地指教三郎哥哥的份儿上,刚才你背着我蒙骗银钱的事儿就算了……”
“谢谢乖女。”
李啸林脸带喜色,不住作揖,没想到李袖萝接下来的话却又让他苦了脸。
“……等会儿你来找我,拿一百文给你做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