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来就是“吴迟早是要被魏灭的,现在先投吴也是投降称臣受辱,将来吴被魏灭再投一次,那就是二次受辱,不如直接一步到魏”。
如今也是机缘巧合,袁谭内心的担忧,跟历史上刘禅最后的担忧,性质是类似的。他就是担心刘备打不过曹操,自己就要吃两遍苦受两遍辱。
所以,一切的症结,还是要刘叔自己够硬,侄儿们才会纷纷来投。
诸葛亮看主公已经充分理解了这里面的矛盾,才继续往下解说袁谭的第三个条件。
“袁谭这第三点,也算符合孝道,也是为了争一口气。我总结下来,主要是他为了体面,要死撑两个时间点:
首先,他要先看到袁尚被曹操灭了,看到袁尚走在前头,他要让自己代表‘袁家最后的旗帜’。
其次,那就是等袁绍三年丧期满——袁绍是去年二月底还是三月初没的,按照三年之期实算二十七个月,那就是要到明年五六月间,才算期满了。
依我看来,如果曹操全力进攻袁尚,袁尚之灭,应该多半能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这一点,我们肯定是能等的。所以袁谭坚持的这两个时间点,应该还是袁绍的三年丧期更晚到期一些,这第二个时间点,就看主公的定夺了。”
刘备对此倒是没有斤斤计较,一挥手道:“答应他就是了,我辈做长辈的,岂能跟侄儿斤斤计较自然要拿出长辈的态度。
袁本初也算一时雄杰,我待他以兄礼,也没什么,让他的儿子坚守袁家门楣到他丧期结束,也是该的。
这样好了,咱分两步走:第一步,我们先帮他解围,也先击败一次曹操,让他看看我们的实力。然后,等曹操灭袁尚、腾出手来再要进攻袁谭时,袁谭就该立刻把军权交给我们。
至于青州和幽州东部的治权,我们可以暂时不要,让其麾下的文官全部原职留用,依然听命于袁谭。直到袁绍三年之期已满,他尽孝坚守门楣也仁至义尽了,再正式归顺我军。”
刘备觉得,在这种战乱之世,只要把军权都接管了,其他都可以暂缓,一两年的过渡期,也不是不能等。
曹操费劲兵力,靠着打硬仗各种破坏,才能得到一两个州的土地,自己如果能靠和平手段,以及利用友军对曹操的恐惧,主动和平来投,相比之下已经是占了大便宜了。
在占了大便宜的情况下,时间上比曹操慢一点,过渡期长一点,完全是应该的。
就好比一个人生病,直接动刀子当然治得快,但也伤身体。
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吃君臣调和温补的药物,那肯定不如“哪儿病了切哪儿”的手术疗法见效快了。
见主公如此大度,诸葛亮也不再纠结什么了,就按照刘备的意思,给大哥写了一封回信,咱大度一点,不讨价还价了。
……
诸葛亮代笔的回信,两天之后就能送到诸葛瑾手上。
不过就在诸葛瑾收到回信之前,刘备军在青徐的人马,就已经按诸葛瑾下达的命令,调动备战起来了。
太史慈和周瑜,也早在刚刚四月下旬的时候,就从东莱集结启航,水陆并进,往冀州境内推进。
太史慈坐周瑜的战船渡过黄河,随后以骑兵为主,陆路前往南皮。因为部队机动性比较高,所以也容易脱离战斗,不用担心被敌人追上围堵。
周瑜带着主力,包括水军和步兵,走渤海边的漳水入海口,转入漳水,逆流而上,又走了两天内河水路,逼近南皮。
出发之前,诸葛瑾已经交代过此战的任务了:至少要撕开袁尚派来的吕旷、吕翔对南皮的包围圈,把军粮运给守城的管统。
这个要求,跟去年打曹洪、张合、高览时是差不多的,太史慈刚刚做过一遍,已经熟门熟路了。
只是时过境迁,隔了一年,敌人从曹军变成袁尚军。
敌军的总兵力,并不比去年少,只是敌将变弱了,从曹洪张合变成了吕旷吕翔。
而太史慈和周瑜这边,他们的总兵力是比去年下降的,因为这一次袁谭已经派不出援军来策应进攻了,只能靠刘备军自己。
刘备军兵变少,袁尚军将变弱,但太史慈和周瑜依然非常有信心。
就靠这一战,先小立一威,让袁谭看清刘叔能救他一次,就能再救他第二次,无非换个敌人而已。
“诸将务必努力,此战虽然只是解围南皮,但伏波将军已经说了,这影响到袁谭是否信任我军,所以一定要打得漂亮!
伏波将军还说了,吕旷吕翔本就是阿附谄谀之辈,把他们打回去了,他们也未必会为袁尚死战到底,说不定将来袁尚势弱,他们还会降曹!
所以我们在这儿多杀点敌将、多抓点俘虏,也是在减少将来从贼降曹的力量!话就说到这份上了,后续看大家的表现。”
太史慈在进行完简单的战前动员后,就准备带兵逼近南皮战场,随时迎击可能出现的袁尚军拦截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