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军退去,袁可立急令刘松安排大同军继续打扫战场,令龙禁卫千户王岗派出龙禁卫斥候四处刺探军情。
北线的大同军和辽东军残部按照袁可立的命令渐次北上警戒,密切关注居庸关方向的动静。
金军方面,因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急于北返,迅速组织兵力攻击居庸关。在内应的接应下,九月十六日,多尔衮攻破了居庸关。居庸关守军三千人全部殉国。
九月二十日,阿济格、代善带着镶白旗、正红旗与多尔衮、多铎在居庸关汇合,杀了五千吴人泄愤。
在居庸关修整了两日后,金军主力全面北撤,留下了满目疮痍的京畿之地。
袁可立的捷报通过六百里加急,已早早送入京师,呈放在兴安帝的案头和内阁诸公的手上。
捷报一送到内阁,就引发了震动,主管兵部的三辅李三才情不自禁地用拳头锤了桌子,连声称赞三个“好”字。
这段日子对于李三才而言并不轻松。他吃住在内阁,日夜谋划,备受煎熬,随时要接受皇帝的诏命,心情也随着前线传回来的军报上下浮沉。
精心谋划的辽东军突袭被金军将计就计打了个措手不及,近三万大军基本团灭,李三才看到这个消息后差点两眼一黑就昏过去。作为分管兵部的三辅,如果战败,他就是首席替罪羊。
辽东军战败后,袁可立虽然没有及时向内阁、皇帝上报军情,但是第一时间派人向李三才通了气。毕竟两人都是北党中坚,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三才与袁可立绑定在一起,虽然心里懊恼袁可立出师不利,但也顾不上埋怨,还要全力帮助袁可立协调京营、神机营以最快的速度赴昌平助战。
好在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大同军与辽东军残部及时反杀,歼灭了正白旗的一千多军卒,整整四个牛录的成建制兵力,算是扳回了一局。到这个时候,李三才的心态才有所缓和,感觉自己的命运又开始回到了自己掌控的轨道。
随后又传来袁可立与阿济格对阵,金军损失了几百军卒,而且还阵斩阿济格爱将甲喇额真一人、俘获正白旗甲喇额真一人,心情才由阴转晴。
虽然从战损的角度,吴军损失更大,但是金军人少,消耗了近两千精锐军卒,算得上是近年来罕见的胜利。
大吴耗得起,金国可耗不起。
承乾宫内,兴安帝拿着捷报,来回多次地阅看。
这份军报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但还是忍不住反复翻阅,“金军失利退却,被斩首五百余级,金军统兵大将镶白旗甲喇额真被斩杀”之类的字眼让他喜而忘忧、全身通泰、舒服至极。
在京师与金军大战,是兴安帝御极以来作出得最重要的一次决策。打赢了能让皇家权威更上一层楼。打输了对他的威信也会产生较大的损害。可以说,此战风险极大。
但是,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金军、蒙古大敌,大吴朝廷如再软弱不堪,届时就不知道有多少狼子野心之辈窥视神器。
打这一战,本质是为了重塑皇帝权威、重塑朝廷权威。所以,这一战对兴安帝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
兴安帝很自然地就过滤了吴军的伤亡数字。只要能打赢这一战,任何伤亡他都能接受。对于他而言,伤亡数字仅仅也就是数字而已,只是对赵率教的阵亡颇为可惜,毕竟也是九边总兵、国朝重将,一战而没确实是国朝的损失。
现在金军退却,扔下了两千多精锐,损失了两名甲喇额真,对于国朝来说,对于兴安帝来说,这样的战绩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