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塘报(1 / 2)

深夜,窸窸窣窣的声音在林子之间轻轻响动。

仓城工地里,陈庆之的帐篷中灯火通明。

他正在看最新的塘报。

消息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皇帝东征的车架,已经抵达宜昌郡,并且后续的几十个驿站修建也进入了尾声,基本上完成了合拢,准备逼高欢在当阳打决战。

另一个则是皇帝在抵达宜昌之后下达了新的赋税改革。

首先,火耗归公,这一条主要是为了应对农社上缴公粮的时候,地方官员拿损耗来搞事情。

其次,粮仓制度修改,地方各县全面丧失控制常平仓的可能,而是设置农业署,由朝廷垂直管理各地的种植情况和普及技术革新。

然后常平仓和地方粮仓全部由粮行改组半商业性质,并且开启了收购标准价的权限。

相当于地方官的一大特权,就被应昭直接拿走了。

最后,是在新占领区域推行试点农税的改革,以及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原本执行的土地皇帝所有,天下所有人都给皇帝耕地。

但应昭给的一半收成用各种方式留下,虽说有进行减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就算租了出去,很多人在这几年的耕种之下,发现种粮食不赚钱了。

于是他们纷纷用现在的土地,去偷偷开工厂或者种植经济作物。

尤其是蜀地。

因为应昭的改革在蜀地运行了几年,各项政策大家也都摸通了。

这就导致了蜀地其实已经出现了将近一百多万亩的耕地流失了。

至于为什么现在才暴露出来。

还不是因为今年应昭对外发动一场战争,要抽调各地存粮的时候,这才猛地发现原本的有几十万亩上田,愣是被各地人将这些耕地往山里或者新开垦的土地挪。

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原本一亩地能产三百斤,被挪到了山里,直接变成了一百多斤,相当于需要两三亩才能和之前的产量相当。

这极大的增加了开发成本。

是严重的浪费!

但应昭租给老百姓的时候,本来就因为外在的压力极大,也为了让百姓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没有明确要求土地要种植什么。

这就导致了在宏观上土地开垦数量像是扩张了,但是粮食产量几乎和之前持平。

毕竟不去种粮食了,跑去种不能吃的经济作物了。

因此应昭弄出了农业署和指导收购价,准备进行调控。

同时也要优先保证粮食产量,于是他决定修改农业税。

对主粮和副粮进行降租,基本做到三十税一的地步。

然后对于非主粮,诸如甘蔗、麻、葛这些具有加工用途的种植户,执行了丁税。

也就是所谓的“摊丁入亩”。

首先上调丁税起征年纪,从十六变成二十。

其次,要求各个农业署根据各个农社情况配套种植,以农社为单位进行征收,所以每个农社都要配套种植经济作物。

不管是什么,反正你们自己去找,找到合适的作物,去规划亩数,来承担全县的所有丁税。

但同时要求保证主粮的安全,所以每个县的人均主粮数量必须包含城市人口的用度,由县令进行调控。

要是县令做不到,导致出了事情,提头来见。

应昭已经不打算全面承接玄谈那一套了,而是要天下给我改!

如果还想着用儒家那一套德治教化或者道家那一套无为而治,只怕治下会第一个动刀弄死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