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寿命上说,杨修好歹是可以享尽天年了。历史上这阵子他应该快被曹操在汉中之战时借故斩了,如今虽然官没做多大,跟着刘备混却不至于被卸磨杀驴清算。
杨修也才四十出头,好好干还能活不久。
刘备这次让他去,也是人尽其用,一方面知道他善于机变和说服人,另一方面第一次出使肯定有点危险,派个不是嫡系的人去,万一死了也不可惜,还给大汉制造了宣战借口和大义名分。
综合算下来,简直舍杨修其谁。
不过,杨修如今还在雒阳,他并没有随驾出巡。使团的准备也需要时间,还得避开即将到来的冬天。
毕竟胡天八月即飞雪,去中亚草原的路,最好还是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雪山以北的道路,肯定得夏天才适合通行。
所以,真正派出时团的时间节点,应该是明年春耕之后再出玉门关了。
杨修和马岱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含糊,还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种和平年代再捞到立功的机会。
而马超得知堂弟要护卫使团出发,也不忘提前交代一下,双方都安排了最好的战马作为斥候、信使所用。马超千万关照了,说一旦发现安息人或者罗马人有粗鄙动武的风险,就立刻派人求援。他会把一部分骑兵从玉门关进一步前出到乌孙驻扎,支援使团撤回来。
不过马超这种准备,显然是过于谨慎了,最后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
刘备和李素安排妥当了对外外交捞好处的布局后,也就差不多该离开敦煌郡东归了。
后续的几个月的巡幸行程,倒是乏善可陈。就这么先到长安,后至荆、交。
唯一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刘备从凉州回程时,为了不走重复的回头路,所以特地选择了走祁连山南麓、青藏高原边缘的湟水河谷,而非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河湟地区加上青海湖,从面积上来说,虽然只相当于后世青海的极小一部分,大约还不到两成。但无论什么时代,河湟都集中了青海地区至少七成的人口,也基本上能占整个青藏高原人口、文明的一半以上。
原本历史上,第一个亲自踏足河湟地区,发动对高原文明征服的,要到隋朝的杨广了,杨广来湟水与青海湖的目的,是消灭吐谷浑。
不过如今这一世,早在二十多年前、刘备初定关中时,分出李素和关羽平定凉州之乱,当时就顺手把祁连山周边的青羌人和氐人部族肃清了。李素还亲自带着妻妾侍女美婢游过青海湖呢。
所以,刘备如今再来,倒是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的风险,纯粹轻松旅游。其中最主要的意义,反而是让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没吃过苦、一辈子锦衣玉食做学问的文官,见识见识什么叫轻度高原反应。
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还不至于让人没有氧气瓶就死,但呼吸急促、日晒导致皮肤发红,这些都是免不了的。
大家都见识见识高原的壮阔,体会一下当地生存的不易,也好忆苦思甜,揣测一下当年关羽给王平马岱分兵平定河湟的艰辛,进行一下思想认识教育,提醒大家“河湟与西海(青海早已是大汉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地区,未来也是要坚定维持大汉的长期统治的,一尺一寸都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轻言放弃。
刘备出发巡幸的时候,是五十七岁,走到青海湖的时候,距离刚出发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他也五十八岁了。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儿,在没有氧气瓶科技加持的时代,到海拔三千米出头的地方看雪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刘备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跟年轻时完全没法比了,天下统一后的十五年里,他宅在皇宫里每天面对一大群后宫女人,不用再上阵厮杀。如今让人用銮舆抬着,都觉得有点喘。
这一点上,倒是丞相李素显得身体素质还不错。主要是他比较养生,至今还只有五个儿子六个女儿,妻妾规模也很控制。
而且李素毕竟是虚报过年龄的,他现在肉身实际年龄是四十五岁。但这基本上也是李素这辈子最后一次上雪域高原了,以后绝对不会来吃这个苦了。
看了丞相的表现,搞得刘备都有些惭愧起来,伯雅贤弟当年可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啊,朕是征战厮杀出身,居然老了体质还不如养生书生。
……
一行人在九月回到了长安,略作休整盘桓,缓解了高原和西域风沙之苦,随后走走停停,由丹水、汉水入长江,经武昌、巴丘、长沙又各自游览一番,到处登楼台观景题词。
年底临近腊月,才算是到了交州。至此,刘备出巡的第一年,基本上算是走完了。后续第二个年头,算是下半程,全军可以弃马登船,不再经受车马颠簸。
刘备看了行程,一开始还担心第218年全年的巡幸,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会不会耽误太久,迁延日月。
但真正上船之后,刘备就意识到完全是瞎担心了。主要是他作为北方人,最近几十年都没坐过海船,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海船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毕竟,之前周瑜、甘宁用于发现北海道、库页岛、勘察加乃至阿留申群岛最西端几个小岛的海船,都是十年前的科技了。
这十年里,朝廷在休养生息,没有上规模的官方基建投资,可民间工商物流行业的投资,可是丝毫没有放缓。
世家豪强和富商家族,都是为了从“租庸调输”法的“运输折价”部分薅到更多利润、赚出更多差价,而自发百花齐放,各种想尽办法提升船运效率。
后来扶桑的佐渡金山、石见银山、别子铜山,还有旅汉群岛的铜山纷纷发现、勘探、逐步转入开采。这都需要海船把贵金属和铜材安全运回中原。
而马克思早就说过:当市场产生一种需求,它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这一真理,在如今的大汉海运业上,当然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