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陉西侧有河谷缓坡,东侧就是沁水流经山谷,此处是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沁水落差比较大,船只无法自力逆流而上。
所以士兵们通过防线后纷纷下船、然后站在东岸拉纤把船拉过这几里地的湍急河道。
袁军追到石门谷口,碍于此地同样是太行八陉级别的险要之地,无法攻入,眼睁睁看着关羽从谷侧的湍急河流撤走。
于是,野王、沁水、温县数战,结果就是袁绍原本打算分割汉军、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车轮战,把关羽在河内郡突出部的六万守军全歼。
结果,袁绍累计死了两万多人,伤、逃四万,却只换来了杀敌数千。
关羽给袁绍放完血后,还有五万多人走沁水、黄河水路都成功后撤了,依托石门陉、轵关陉、箕关陉等太行八陉中的三陉,继续跟袁绍打山谷阻击战。
而且袁绍的部队进一步前推之后,后勤补给只能依赖黄河干流。其他沁水、济水的航运条件都严重恶化。
之前为了逼关羽走位而瞎搞的水攻计策,遗留下了大片原本肥沃灌溉良好的低洼农田被淹、河内西部半个郡原本的富饶之地,到处有小沼泽,还有被淹死的百姓。
从七月初一决水以来,到如今七月初六,经过六天的酝酿,瘟疫也逐渐猛烈起来。诸葛亮走的时候,倒是本着人道主意的考虑,把军中多余带不走的药材,凡是可以扛伤寒和其他夏季虫媒传染病的,都分发给野王百姓。
同时,诸葛亮走之前还组织了把攻守双方以及城内百姓死者的尸体,累计一万多具,凡是能收尸收到的,全部用被攻城方投石车砸毁的民居的废弃木材,集中焚烧处理。
因为诸葛亮知道,在敌军水攻改道河流、沼泽处处的环境下,哪怕浅埋尸体也无法阻止死尸被大面积浸泡腐烂传染疾病,必须烧掉才绝对安全。
但城外攻城方阵地里、那些敌控区的尸首,诸葛亮也没办法去收。而且他撤军的时候也不可能“携民渡江”,因为船根本不够,能运走两万战兵已经是很不错了。
百姓就指望他们在沦陷区暂时给袁绍当顺民、自己注意卫生条件了。
……
袁绍拿下野王城时,心情也是百感交集。
死了那么多人,打了两次败仗挫折,好歹最后失地倒是收复了。
河内郡全境,除了太行八陉那几个山口,其余平原富饶之地倒是全部拿了回来。可是要继续进攻,难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敌军的守卫阻击部队,一支都没有全歼掉,都被关羽诸葛亮发挥水路优势撤走了,连大兵团提前渗透到敌后、团团包围都没有效果,没有控制制河权就是这么尴尬。
但是,为了鼓舞士气,即使知道战果不理想,宣传上也还是要表示己方打了大胜仗。
就好比常公让胡宗南打下陕北的时候,哪怕是拿下了几座对方主动放弃的空城,什么有生力量都没歼灭到,但是常公一方的报社媒体还是得大书特书强调前方打了大胜仗、重大战略胜利。
大将军光复了野王!光复了河内!打破了历史上长平之战的魔咒!上党郡的丹水与黄河流域的通航被重新打通了!
这次的宣传力度,比历史上官渡之战中前期、关羽斩颜良后,曹军主动放弃延津、白马,后撤到官渡、任由袁绍“光复延津、白马”时的宣传力度,还要大一些。
荀谌也借着这个契机,名义上恢复了袁绍对他的信任:不管怎么说,人家是真帮你吓得关羽和诸葛亮不得不撤退,唯恐再不走走不了。
但明眼人都知道,荀谌已经失去了再次献策被采纳的机会。
同时,主张大兵团从河内郡单一路线进攻的许攸,也因为荀谌的连累,没有办法打出包围战大规模歼灭敌军主力。许攸在袁绍心中的信用背书,也再次有所下降。
沮授总算觉得自己有机会推销他的多路分进合击进攻计划了。
在河内一路后勤条件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分进合击才能分摊后勤压力、降低堆叠惩罚,并且进一步实现对关羽的合围威胁。
到时候要么围歼关羽,要么逼迫关羽继续大踏步后退,不管怎么样总比目前这样对着太行三陉一步步拱要主动得多。
沮授找来找去,荀谌已经被证明无法联合,其他谋士又不是一条心,沮授这次只剩辛评、辛毗兄弟这两个工具人可选了,借由这些工具人出面,帮他献策,以免袁绍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