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荆州地界之后,因为刘表目前和刘备还处在表面盟友的状态,所以再无人拦截阻挠太史慈的船队。
自夏口逆流进入汉水,经过十余日的航行,终于由上庸回到汉中。
因为汉水中上游相对湍急、有险滩,太史慈一行的船队被留在了武当县,而后换的小船通过上庸、西城等县。
一路上周瑜看似云淡风轻,观景聊天,在武当县换船的时候,他还花了半天时间爬上武当山晃悠了一圈,只差作曲一首了。而实则他也在暗中观察地理形势,越看越对刘备军入蜀后的建设情况感到心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周瑜是知兵之人,从小喜欢看地理形势,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水经注》,《尚书尧典》又不靠谱,但周瑜仗着家里有钱,靠走万里路四处游历,也总结了不少实地考察的经验。
他一直知道,上庸道诸县,是“汉中之余赘”,得汉中者要顺流而下得上庸非常容易,但如果遇到襄阳这一侧的猛烈抵抗,在襄阳以西的筑阳形成拉锯战,那么汉中政权的持久战补给就会出现问题。
顺流而下运输物资的船,哪怕空船都很难开回去,几处特别湍急的河段会成为后勤的天然灾难。
但是,这一次在武当县,周瑜看到了原先从未想象过会在汉水中游出现的大型转运码头,把数百料的大江船换成汉水里的中型船,船只储备那么充裕。
而且武当县上游的堵水河口一带,原本按汉朝的地图,应该是一大片堰塞的淤泥沼泽(后来的湖北十堰市,根本没有大规模的人烟定居。
但他却在那片地图上本该是沼泽的地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淤泥堆田,如同长江口的江南水乡,沼泽的一部分被深挖,形成田字形交错纵横可以划船的水网,挖出来的泥堆成了数以千计一块块的黑土地,长满了对灌溉水量需求极高的芋头,堪称变废为宝。
周瑜生在江淮,他当然知道江南水乡也有种芋头,但基本上只有在水田或者河边窄窄一溜儿地立种。
这种东西比稻麦等粮食作物收成高不少,吃了也饱腹,就是有点噎人。之所以种得少,完全是因为江南的农民也懒,不想那么频繁地浇水,所以离开水源几百步远的地块,就没人种芋头了。
而在上庸这边,因为本来就是沼泽地堆出来的田,农夫划着船,拿着一个挑在长杆上的木桶,直接从河里一桶一桶舀水往高大的芋头茎叶上泼就是了,灌溉非常简便粗放。
周瑜爬完武当山之后回来,心中就在估算:“按桓帝末年的朝廷户籍税簿,上庸诸县加起来也就不到两万户人口。可按照刘备现在息兵养民的样子来看,怕是养活无万户都能做到吧?
刘备如此重视一块收不上来税、或者说税粮外运不便的地区,其志不小啊,他是想对付襄阳的刘表,还是南阳的袁术?看来这次倒是来对了,刘备表面上对当年的讨董盟友如此友善,背地里其实也就跟袁绍曹操是一路货,能找到借口吞并盟友怎会不吞,此番远交近攻成矣。”
周瑜很清楚,上庸种田种得再好,这儿的物资逆流运回汉中是非常不划算的,船得屡次装卸,甚至用纤夫拉纤。但上庸这边的屯田成果如果用于攻打襄阳,那就再舒服不过了,回程的时候可以空船,就轻松一些。
不过,也不用怪太史慈没有保密意识,因为在跟盟友接壤的地区种田,这种事儿本来就是瞒不过去的,也没什么好保密。只要刘备没有流露出背盟的实质性证据,别人就无法指责他。
要是刘表主动“假想防卫”,那刘备还求之不得呢。
提前的假想防卫可不算正当防卫,是要受到依法制裁的。到时候刘备就可以正当防卫了。
见识了一番刘备军的欣欣向荣后,大约十月下旬的一天,周瑜一行终于进了南郑县城。
可惜,太史慈需要先带华佗去面见刘备,所以周瑜没有机会得到第一时间的引荐。
不过汉中王还是很热情好客的,对于远方来使,也不用大领导吩咐,都有驿丞例行公事先招待在驿馆住下,每天好酒好肉,闲着没事儿就带出去定军山转转,看看风景就当公费旅游。
这一路上,华佗来的目的是什么,并没有告诉周瑜,对外只说是延请名医到南郑献药方、汉中王公费贴钱、帮刻书刊印。
不过猜也猜得到,多半刘备自己的健康也有什么问题。
周瑜也就不急不躁,静观其变。
……
汉中王府内,李素今天也是照例来汇报一些公务,然后就遇到太史慈带着华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