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 / 2)

刘歆,扬雄两人已经主持修典工作半年有余,这半年的时间里两人可以说一个囫囵觉都没睡过,唯恐修撰之大典出现纰漏。

而正是因为这种担心,刘歆和扬雄就更加的谨慎求真,一旦听说哪里可能有先秦孤本就不得不放弃现有收集的资料,想要得到那所谓的孤本之后,再进行对比修撰。

可也正是因为这种谨慎过头的操作,也使得修撰大典的进度缓慢无比,至今连最基础的“经部”都未完成。

“经”作为此次修撰大典的首部工作,也是整个大典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

而“经”之所以这么重要,就是它先秦诸子百家所奉之经典,可以它就是一门学派的根本之纲,出现了纰漏,可能就影响后人对某经所对应的某学派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所以,刘歆和扬雄为了“经部”能够尽善尽美,可以说是把心操到稀碎,已经不止一次派出专门奉诏收集天下藏书的使者至全国郡县大族之处,苦口婆心求其家藏孤本以作印证。

可惜,总有那么一批老古董认为把这些所谓孤本交出之后,他家的家传家学就不再金贵了,所以,也是想方设法的推诿,就是不肯将珍藏之孤本给来收集藏书的使者进行抄录收集。

也正是因此刘歆和扬雄的工作也陷入到了瓶颈之中,毕竟他们也不能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让人家把藏书献出的。

现在有了王莽的一席话讲出之后,刘歆和扬雄心头之上郁闷之气也随之烟消云散,豁然开朗。

能为世人所推崇者方为大道。

而那些敝帚自珍的学问就算真有经世之能,但因其不显,始终还是要沉寂于时间长河之中湮灭成一串水泡。

所以,对着这种即将消亡的学问,王莽对其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毕竟,世界的发展潮流是不断滚滚向前的,有些消亡了,有些就会新生。

只不过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创造出灿烂文化之人,因其或因其后辈的自私局限,使得这曾经灿烂的文化消亡,也是在所难免之事。

王莽看着刘歆和扬雄及班氏三兄弟的神情之后,也担心他们因此不能尽取尽求,所以,最后又言道:“此次大典修撰乃是太宗孝文皇帝之后,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典藏之修撰。”

“两位兄长既然受天子之信重,万世之期望,亦不能因一时之难而弃先贤之古典。所以,吾对两位兄长之期望,依如当初。此典修撰之时,一定要应求尽求,应全尽全,哪怕多费一些笔墨,也要将各家所传之不同版本典藏一一收录其中,切不可能私改一字一句。”

最后这句话才是王莽的重点,王莽就怕刘歆和扬雄二人自负才高,看到这些古文经典之中某些章句以为不通顺时,就手痒更改。

这要是随着他们心意去改动的话,这么这部由大汉朝廷亲自主导的文化盛事可能就会成为一部虎头蛇尾的笑柄之作。

而作为发起人的王莽,也会因此成为今后之人之笑料,就是章总一般。

虽然章总前期武功成就也是可追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但就因其在文化之上的荼毒,以及晚年之后的穷奢极欲和昏聩无能,也就使得后人在评论他时总是调侃居多。

没有几人能记住章总也曾像汉武那般遥控指挥过灭准大战,在章总的指挥之下,灭准主将兆惠几乎都将当时的准格尔杀的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如此恐怖屠国战争,在历代战争史上也算是罕见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恐怖的屠杀,才使得西北及西域彻底安定,使得已经阔别了中原王朝一千年之久的西域之地重归中央帝国之版图。

而也正是因此,章总也特别喜欢吹嘘自己的武功,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历代帝王之最。所以,在其晚年之时,为了继续维持其高压的专制统治,他不仅大兴文字狱,而且还利用四库全书荼毒篡改历代文化经典。

这也就使得他的名声传到思想文化又相对开明的时代时,章总就成了一个贴着败家子标签的废物。

要知道在被誉为肝帝的章总之父,他在位期间对西北用兵可没这么顺利过的,先不说输多少赢多少,就连主将都被肝帝弄死弄废了好几个。

由此可见,当年的章总也确实是有骄傲的资本,也确实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开清功臣多尔衮,鳌拜等翻案。

就是因为其武功太盛,使其政治威望到达了顶峰,所以,他才敢掀翻祖宗定下的铁案,以嗣位君主评头论足,从定功过。

但是现在的事情是,不论是王莽还是刘骜,他俩都没有章总那样的绝世之功在身。

如果这部大典又修的乱七八糟,那么两人肯定是连着串被遗臭万年的。

而刘歆和扬雄可能就会拿到纪晓岚的剧本,两人成了满腹才学的大才子,大典的功劳是他们的,黑锅是王莽和刘骜的。

所以,王莽必须再次强调一番修典准则,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好友之面提出来的。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在这些在场的名士们看来,王莽对修典之态度就是认真的。

而他们又作为长安文化圈,名人圈中的意见领袖,他们自然也就会为王莽张目解释,说明王莽对修撰大典的态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