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俭知道,他从贾诩的嘴中是问不出什么的。
但是他能够从贾诩的话语中分析出一些实际性的情况。
贾诩这种人就是你让他说一些可能会对他自身安全性有问题的主意,这老家伙就一定会顾左右而言他不跟你说,但是他身上有一点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不说归不说,但他不会编瞎话来骗刘俭。
这一点,刘俭对贾诩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看着贾诩在自己下方唯唯诺诺的表情,刘俭不由被他逗笑了。
这个老家伙,你说他什么好呢?
分明是有足够的能力,但是偏偏就是不敢出手,不过你从他的角度来说也很正常。
在这件事情上,贾诩可没有必要去得罪颍川、汝南、南阳这三郡的豪门望族。
你说真把他们惹急了,他一个凉州士人,日后在朝堂如何安身?
刘俭能保贾诩一辈子,还能保他下代人吗?
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
刘俭并没有逼迫贾诩,因为他心中已经很清楚这件事儿应该怎么处置了,他只是将贾诩叫过来,想着再跟他确认一遍,看看他们两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不是都是一致的,而事实证明,贾诩所看到的点和刘俭所看到的点是一样的。
度田屯田,或者包括赋税改革,这些新政在实施过程中,或许会有阻碍,但是真正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人事任命上。
这些家族或许能够接受朝廷新政对他们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但是人事利益上的损失,谁都不愿意承担,特别是袁绍已经惯了他们这么多年。
荀彧和荀攸给他呈递的这份名单,很明显就是代表了颍川士族那紧密的利益与裙带关系。
但你说这件事怪荀家人吗?
其实不然,毕竟,这些人对于国家而言,也确实是人才。
颍川的士人接受过最高等的教育,而且是一代传一代那种,就算是如今大汉朝在各地兴学,各州的州立大学每年为国家培养出无数的人才,但是在底蕴方面,暂时还是和这些士族家族相差甚远。
积累,有的时候,确实非常的重要。
刘俭知道,在现在这个时间段,提携这些被荀家人举荐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确实有好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一定了。
东汉王朝的历史,不就是这样吗?
士族家族的成员进入朝堂为官,一开始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奉献,但是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个人家族的势力便如同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足矣与国家抗衡,并有着颠覆国家能力的巨大势力团体。
其实,自打刘俭将科举制度开始在大汉推行以后,这种风险已经小了许多,至少科举制度的兴起,是可以防止地方家族利用察举制度,来垄断大汉朝的晋升渠道的。
但这不代表,科举可以切断大汉朝各大家族的纽带关系。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征辟制度上。
刘俭现在将科举推入朝廷,但是察举制度中的征辟,目前在大汉朝之中还是存在的。
可以说,现在是科举与察举制度并存的一个时期。
因为刚刚设立科举制度还没有几年,首先是制度不尽完善,在一个,依照大汉朝如今的郡县官位来看,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官员,只能满足于一定的位置,但是很多岗位是科举制度的学子不屑于干,同时也是无法兼任的,所以很多官署中的吏还是要靠官员在地方通过征辟来进行充实基层的官署府邸。
刘俭也思考过将征辟彻底的慢慢取消,但是眼下这个状况还不行。
毕竟,现在南方还有敌人,而且中枢系统的人事更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运转机器,不可能停摆调整,必须要在保证运转的同时,进行调整,逐步走上正轨。
所以说,要彻底的废除征辟,对于现在的刘俭来说,还有些为时过早。
在刘俭的心中,至少还要等到天下彻底一统,自己完全腾出手来细化汉境内的官职,整顿内务。
不过对于刘俭来说,现在朝廷之中的三公已经被他废除,而其他的要职正在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而逐步被替代,但是科举所产生的这些人才,他们背后依旧是有家族存在的。
而随着刘俭科举制度的兴起,这些家族也会在用手段来扩大他们的权力和影响,甚至有可能在将来刘俭死去的那一天,他们还会想办法让刘俭的科举成为空谈,迫使历史进步。
不过针对这一点,刘俭也已经开始想办法化解了。
印刷,造纸,各级学堂的普及,是摧毁这些大型的士族在大汉朝拉帮结伙的最好的手段!
知识的大面积普及可以使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使威胁化为零。
但是却需要时间。
而现在这个关口,就是刘俭和地方士族抢时间的关口。
原先是河北,后来是三河,关中,现在又到了南阳和颍川等地,随着刘俭地盘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士族到了他的辖境,刘俭不可能一直用高压手段来制衡他们。
在造纸,印刷,科举,州立大学等手段方式的效果彻底显现之前,刘俭还需跟他们斗智斗勇一阵子。
根据刘俭的估计,应该得是耗尽他这一代人的生命,差不多就会有大成果显现了。
“文和啊。”刘俭突然开了口。
贾诩的精神顿时一振:“丞相有何吩咐?”
“南阳,汝南,颍川等地,除了各大家族的关系之外,你立刻将有一定基业的中小豪强……或者,乃至于先祖乃是宦官的家族的名单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给我整理好。”
贾诩是聪明人,刘俭只是一开口,他就知道刘俭要做什么了。
贾诩心中暗道:丞相果然非同等闲人也!
“丞相放心,末吏一定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办妥。”
“好,去吧。”
“喏!”
……
……
占据了南阳郡和颍川,汝南之后,刘俭派人从长安将两个刚刚通过科举,且成绩优异的人调到了他的军前。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分别乃是他的长子刘冀以及义子袁宠。
当年,还是小孩的两个,如今也都成长为了少年俊杰,同时经过了名师的指导,这些年来也一级一级的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朝堂之中的准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