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废三公
这段时间以来,众人纷纷商议给刘俭安排何等的官位,这件事一直成为朝中公卿以及这些刘氏宗亲的一件大难事。
虽然这次进入长安废帝,匡扶朝政,表面上的刘氏宗亲的领导者不是刘俭,但那只是对外名义上的宣称,实际上到底怎么回事儿,大家都心里有数。
没有刘俭,光凭这些诸侯王和刘氏宗亲,谁敢轻易进长安?
谁敢在朝堂上指责天子的过失?
谁又敢高声喧喊废立之事?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有刘俭撑腰,大家也都是按照刘俭的意思,顺水推舟的来处置这些事。
新皇帝登基以后,所有的人都自然要回归自己的属地,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而毫无疑问,刘俭将留在朝堂之中辅助天子管理这个国家。
而当今天子刘协很显然是一个荒淫之人。
这个小子这次来长安处理这么大的事儿,据说还带了不少的歌女和舞姬,每天晚上自己一个人偷偷在帐中取乐,可见其根本也不是个什么明主。
所以,刘俭的官位和爵位就很关键了。
皇帝不管事儿,那以后管事的自然就得是刘俭。
他的官职这,一定要衡量拿捏准确才是。
但就是因为不好界定,不好拿捏,所以这事儿才难处理。
一开始有人提议,不如封刘俭为大司马大将军,犹如汉朝初期的卫青一般,如此可以彰显其功绩。
但是这个建议很快就被荀彧和荀攸叔侄给否定了。
因为不论是什么大司马,亦或是什么大将军,再或是大司马,对于现在的刘俭来说都不适合……大将军虽然有开府之权,但名义上也不过是军事方面的最高长官。
若是将一朝之政全部交由大将军处理,未免有些越俎代庖之嫌了。
刘俭今后可不只是要处理一国军事,更多的还是要全面掌控一国的政务。
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大将军之名,还不足以能够达成刘俭的志气,也并不能够使刘俭今后在朝堂中畅通无阻。
赵王刘豫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同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刘豫众人说道:“大将军功盖寰宇,不如以诸侯王之礼待之,令朝廷给大将军封王,诸位以为如何?”
听了这话,众人都纷纷点头,表示这个主意非常好。
特别是那群诸侯王。
“不错,在我刘氏宗亲中,如今对大汉朝贡献最大的人就是大将军了。”
“给大将军封王,这是对大将军最高的礼遇!”
“对呀,这也是向朝廷,向天下万民承认了大将军这十年来对我大汉朝所做的功绩,让天下人给大将军歌功颂德。”
一众刘氏诸侯王们纷纷点头,认为此事非常好,而且他们非常想让刘俭称王。
因为这样一来,刘俭就跟他们一样了,这些诸侯王就等于是一个团队的人了。
一想到刘俭也会成为他们刘氏诸侯王中的一员,这些宗亲心中都是异常的高兴。
于是,这些刘氏宗亲们也不顾荀彧和荀攸,还有一些其他朝臣的反对,纷纷开始上表,希望新天子刘协能够敕封刘俭为诸侯王,并予以其封地。
但很可惜,这只是这些诸侯王们的一厢情愿。
在这些诸侯王们上表,希望天子敕封刘俭为王的当天晚上,荀彧和荀攸叔侄相约刘表、马日磾一块儿来到了刘俭的暂居之所。
他们想向刘俭建言,让他不要盲目的称王。
特别荀攸的心中很是急切,
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刘俭来说,对于大汉天下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时刻。
刘俭一旦哪一步做不好,对于汉室天下的未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事实上,荀攸着实有点儿小瞧了刘俭。
或者说,他还是不知道刘俭的为人。
“末吏,见过大将军。”
一看这四个人一起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刘俭当即就猜到了他们的意图。
“四位深夜时刻拜访于我,想来一定是因为刘氏宗亲们向朝廷上表,欲推举我为王的奏章吧?”
“几位不必如此紧张,刘某人虽然是愚钝之徒,但也不是蠢的没边儿,这诸侯王现在到底能不能当,我自己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
众人一听刘俭这么说,众人皆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看起来刘俭并没有因为进驻长安掌握了最高权力,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还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心。
荀彧对旁边的荀攸说道:“公达,你看我就说了,咱们的大将军岂是普通的庸碌之辈可以比的?他不会因为欲望而失去了理智,也不会因为胜利而骄傲自满,妄行错事,你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荀攸此刻也见识到了刘俭的理智清明,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下来了。
“叔叔所言甚是,只不过侄儿原先虽与大将军颇有神交,但是一直不曾见过面,很多事情都是耳听过来的,故而这心中没底。”
“今番见到大将军的风范,也让荀攸心中更加安定了。”
“大将军真吾主也!”
刘俭哈哈大笑道:“公达如此忠心,让某很是感动,你放心,有些事情我必然不会妄自行事。”
“这诸侯王,我若是当了,回头封地当在何地?一旦有了封地,我若是不前往封地就任,必然为人抓住把柄,毕竟这天下看我不顺眼的人还是很多的,我若是前往封地就任,那这朝堂之中的事,我又如何能够坐镇此处监督指挥呢?”
“所以这个诸侯王,我是当不得的。”
荀攸心中很是满意,对刘俭也是越发的敬佩了。
“大将军真知灼见,目光长远!”
刘表道:“诸侯王当不得,大司马大将军也不合适,那以诸位之见,大将军的官职应该如何拟定?”
“莫不是要以太尉或是司徒之职任之?”
这话问出来之后,众人都有些犹豫了,不知如何作答。
刘俭言道:“其实,不论是司徒,亦或是司空,再或是太尉,这些年来,朝中屡屡更迭不休,而且任三公之职的权臣,亦或是大将军,都会以录尚书事的名义来制衡天子。”
“虽然这种事都是因为人为人心,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多少也是有一些的,所以,以三公之职录尚书事的政治体系,已经不适于大汉,至少短时间内不适合。”
荀彧听到这里的时候,眼皮子不由跳了一跳,他似乎知道刘俭想要做什么了。
但是荀攸、刘表等人对他不甚了解,
荀攸道:“大将军难道是想改尚书台制?”
“不,我的意思是,咱们可以商讨商讨,改一下三公的制度。”
四人听了这话,彼此惊愕的互相对望了一眼。
很显然,这个改三公的制度实在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大将军想要如何改变三公的制度?”
“三公之职,在我大汉朝这些年来,一直是虚有其名而无有其实,屡次更迭三公人选而不能使朝政顺利下达。”
“依照刘某人看来,三公这些年的只不过是用来彰显地方望族之贵,亦或是被天子用来推卸责任之用,而身为朝中群臣之首,却并未对朝局有什么好的推动。”
“其实三公之制,按道理来说并不一定非要改,若在太平盛世,只需优化一下三公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了,但是当此非常之时,天下大乱,世道并不太平,若是将权力过度分散,反倒是对朝局不利,待日后天下大定之后,可衡量三公的职务与权力,但现在还需快刀斩乱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