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俭想设立这样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属于自己的政治体系,也是因为他目前的势力发展,促使他必须走这一步。
在历史上的东汉王朝,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孙权称至尊,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他们已经在势力上成为了一个新的中枢政权。
但是碍于名义的原因,他们不能组建朝廷,但也不能够再行使原来汉朝给予他们在地方上的官位政策。
所以,曹操即使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他也必须要称王称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体系。
称王的曹操拥有自己的尚书台,拥有自己的百官爵位,可以组建他自己的治国班底,独立于汉室朝廷之外。
而当曹丕篡汉之后,这套已经被运用了多年的魏王朝廷班底体系,就直接代替了汉朝的中枢朝廷,中间的过渡期非常之短,而且也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朝堂异动。
甚至比汉朝皇帝一代接一代传位的异动还要小的多。
曹操的魏国尚且如此,刘备的季汉那就更不用说了,他必须要成立自己的政治体系,这样在人事任免权和大义的上才不会被掌握了汉室朝廷的曹操卡脖子。
但是与曹操的魏王朝廷相比,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又拿出了什么所谓的衣带诏,但是他的政权影响力相对较窄,很多事情都是他自说自话的。
就大义名分而言,刘备当时并没有占据主流。
后世人说,魏蜀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
但事实上,应该是曹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刘备占据的只有地利……人和嘛,刘备也有,但远不及曹魏正统的人和来的多。
刘备尚且如此,至于孙权,那就更是三不沾了。
刘备好歹还有汉室宗亲的名望,孙权有啥?
有个屎!
刘备敢直接称汉中王,孙权敢吗?他不敢。
孙权那个吴王还都是曹丕敕封的。
在被敕封为吴王之前,孙权碍于手底下的政治官署系统已经无法使用,没法让他的割据势力完成内部构建,于是只能另辟蹊巧,给自己整了个“至尊”的称号,用来滥竽充数。
听着“至尊”这两个字,好像挺霸气的,但在当时属于狗屁不通,纯是赶鸭子上架硬给自己封的。
至尊这两个字在古代,都是用以给皇帝的专指形容。
《荀子正论》中言,天子者埶位至尊。
可见孙权这人是有多不要脸!
而刘俭现在所做的事情,一则是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二则也是为了超脱于汉室朝廷之外,不受汉室朝廷的桎梏。
回头有一天,他若是真能进京,他就不必像是董卓一样,一边进京之后受到朝廷公卿大臣们的攻击,一边还要利用这些人来运转这个国家。
越早作筹谋,就越可以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用于无缝取代。
而且相比于历史上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刘俭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任抚远大将军来建立一个幕府机构,比他们三个人都要来的名正言顺。
这首先第一点,现在的刘俭是绝对不能称王的,至少现在还不行。
在这个年头,除了那些有家族继承权的诸侯王外,刘俭若是直接称王,那就基本跟篡逆无异,既然不能称王,那就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建立幕府机构。
而总揽对外族的事务,称抚远大将军,对刘俭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
这个理由,你就是拿到天下任何地方说事,也没有人能说出一个不字儿来。
因为他实打实的就是汉朝政府现在确实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刘俭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其二,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上被朝廷授予抚远大将军,并建立幕府体系,对刘俭而言是非常合适的时机。
相比于历史上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孙权称至尊的那几个时间段来看,现在的朝廷还是非常颇有威望的,不像是历史上的刘协时期,属于纯傀儡政权。
天子刘辩和何太后在董卓的辅佐下,依然对地方有指挥权,现在的朝廷算是稳固的。
曹操成为王的时候,天下人皆知,刘协属于曹操的傀儡。
所以天下世人,只要是反对曹操政治势力的,都可以口诛笔伐借此来攻击曹操。
但刘俭在这个时间段上,可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甚至可以说,他在某些事情上还有求于朝廷的。
在这个时间段,被朝廷授予建立幕府的权柄,是最为名正言顺,也是看着最为守规矩,同时也是让天下人说不出他任何毛病的时候。
所以,刘俭今天跟董卓绕来绕去,其根本的目地就是在这里。
给商贸协会要官是噱头,要并州是障眼法,这个抚远大将军,才是他这一次跟董卓谈判的根本目地。
而很显然,董卓并没有刘俭想的那么深远。
也不怪董卓没有想到那一层,这个幕府体系的建立,是作为一名穿越者,对后来历史上所发生诸多事件的审评之后,所做的总结。
董卓不知晓未来,他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当然就不会明白刘俭的用意。
于是,接下来,董卓和刘俭开始在细节上举行具体的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