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寻找管子的也回来了,朱由榔一看那些铜管玉管就没有能用的,要么太短,要么上面有孔,那根本就是个乐器。没办法,只能用烧穿了竹节的细竹子凑合。
把竹管插入锅盖上的小孔,一个奇形怪状的物件便出现在手中。只见锅盖上连着老长一根管子,管子是拇指粗细的竹管,二者连接处和锅盖的木板接缝用油纸封堵。
朱由榔找来几把椅子,竹管横架在椅背上,连着锅盖的一头仍放在锅上,另一头放了一个本来是准备用来装盐的小瓷瓶。随后在锅中加水,放入一个蒸格架子,上面放上竹簸箕,将先剁好的蒜末放了大约两斤进去,然后盖上锅盖,锅盖与锅壁的缝隙也用纸死死塞紧。
“就这样烧水,记得添柴,若是看到管道对着瓷瓶的这一头滴出淡黄色油状液体,便是成功了。”
说罢朱由榔就搬了个凳子在瓷瓶前面坐下。
“可惜不是玻璃管或者铜管,这竹管导热系数太差,冷凝效果不知道行不行”,想到这里,又朝身边两个小太监吩咐道:“你俩,接一勺水来,不停地往竹管上滴水。”
虽然没有冷凝设备,但是这人工冷凝的效果好像还勉勉强强。蒸气就算从管道中跑掉了大半,但等了不多一会儿,瓷瓶便接到了第一滴冷凝液。
过了大概半个时辰,锅里的水都快要烧干了,小瓷瓶里面才接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液体。
这个量太少了。
其实按后世医院正规的大蒜素抗菌疗程,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的量,要大概二十斤大蒜才能够制备出来。现在这点量差不多是一次服药标准的三成。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细菌从来没接受过抗生素的洗礼,完全是温室里的宝宝,效果当然不能跟后世滥用抗生素的状况相比。
“先给他服下试试吧”,想道这里,朱由榔便起身。出门之前吩咐道:“法子你们记住了吧?这几天全部人都先做这个!一天至少一个瓷瓶的量,做完了再做饭!”
回到林察的房间,此时体温已经渐渐降了下来,主要还是那两块冰起了效果。虽然有皮肤冻伤的风险,但孰重孰轻还是分得清楚的。
“将这个与他服下”,皇帝掏出一个小瓷瓶。
太医拔开塞子,一股浓烈的臭味弥散出来。
“陛下?”
“此物专治金疡。”
“这......”太医有点犹豫,大概意思从脸色也看得出来:你行不行啊?这玩意儿靠谱吗?本着职业道德,还是硬着头皮问了一句:“此物是如何制成的?”
“用数斤蒜末,沸水蒸之,收集水汽凝结而成。”
一说大蒜,太医就大概明白了,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起来:“《本草求真》有云,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
“别背你那医书了!赶紧喂!”
“啊是是是”,太医将林察的后脑勺微微抬起,将瓶中的油状液体喂入他的口中。
“每日三次,朕已令御厨加紧制备,一次就这么一瓶。”朱由榔说完就转身离去,这时候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