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唐六世后(2 / 2)

没想到此人有所成就后,竟然抛弃旧妻,又新娶一房,据说还是陆氏的女儿。

以后不会让他再踏进洛氏一步了。”

洛圣夕对这些事是没兴趣的,洛成云也知道,但他还是说了,洛圣夕明白洛成云这是在暗示他一些事,一些不太好明说的事。

“子敬,家族和萧氏以及江南士族,在一些事上的联系很多吗?”

洛成云低声道:“生活在江南,又怎么可能置身于事外呢?有些事只能看着,不能说啊,不参与就已经很难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生在江湖之间,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的,有些官员不参与贪污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再指望他们去清平世道,那实在是艰难。

江南洛氏在江南生活,依附于姑苏郡王府生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真的断绝联系,是生存不了的。

洛圣夕明白这一点。

所以也没多问,只是向南指了指,“那里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其实洛圣夕也没报太大的指望,毕竟如果真的了解的话,这么大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该上报的。

果然洛成云摇摇头道:“之前只知道江南不少士族在往宋国那边走私物资,其他的事情都不知道,江南士族现在基本上不带着家族一起玩。

不过现在知道了他们在做什么。”

从洛氏主支南归之后,江南洛氏在江南的地位就变了,尤其是洛氏主支越来越强,江南对于洛氏的各分支就愈发的警惕,认为这些分支都是洛氏主支在各地布下的耳目,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在江南形成了一种惯例。

有些事,那些江南士族不说,洛氏也不问。

如果洛氏真的要问,那就是开战,就算是萧氏这种和洛氏关系一向不错的家族,也要掺和一手了。

以江南洛氏的人脉,宋国那件事暴露之后,基本上没有比朝廷晚多久就知道了。

洛圣夕对此不意外,毕竟就算是没有洛氏主支,江南洛氏也是世上一等一的豪门,传承四百多年,一直都是顶级高门,能比得上江南洛氏的,很少。

“那子敬你说,这件事我从哪里开始查为好?”

针对宋国这件事,对于朝廷而言,宋国中的权贵架空宋王反而是小事,天高皇帝远不好处理是一回事,最重要的还是,宋国那里还有外敌,中南半岛的形势,和当初的蓬莱不一样。

对于朝廷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江南士族和安东节镇,竟然直接和藩属国有联系,从一开始的经济联系,到后来的军事联系。

这么亲密的联系,这些人现在到底是心向朝廷,还是心向宋国呢?

洛成云略一沉吟,而后斩钉截铁道:“从萧氏开始查,这江南的事情,总是绕不开萧氏的。”

洛圣夕微微点头,在江南这块地方,萧氏是真的树大根深,这件宋国的事情,萧氏一定深度参与其中。

“家主,如果要查萧氏的话,还是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这些年在江南有一件事很流行,那就是下南洋,其中萧氏下南洋的人很多。

萧氏在宋国中,地位很不一般。”

洛圣夕看了洛成云一眼,“具体说说。”

说着二人已经走到了堂中,洛成云先给洛圣夕倒上一杯茶,而后才说道:“一开始也没有多想,只以为他们是下南洋经商,毕竟就算是走私,很多时候也会有正常的商队作为掩护。”

走私和正常经商的区别就在于交不交税,朝廷允不允许,很多东西都是朝廷禁运的,走私就是这些东西,但正常经商,朝廷是不管的,只收税。

当然,在整个南方沆瀣一气的情况下,边境的通商口岸,基本上也就相当于白板一片了。

可能走私都大摇大摆的就过去了。

洛成云对走私这件事没什么感觉,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要不是走私给异族,江南洛氏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洛成云接着说道:“但是现在既然知道了,那就能和一些事情对应上了,萧氏还有不少江南士族的人,应该是在朝廷和宋国之间两头下注了,他们很可能在宋国中,掌握了很多权力,甚至将私兵运过去,以护卫矿产的名义,组建了军队。

很可能有坞堡。

宋国的那种情况,家主应该能猜得到,培养一支私兵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邦周早期的那种模式。”

洛圣夕脸上有些凝重的点点头,这也是一个天子不好处理的点。

宋国这些新征服的地盘,有大量根本就难以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地盘,在早就郡县化这么多年的中原,尚且有那么多隐匿土地的,在宋国那种地形复杂,山川众多,政治架构完全不成熟的地方。

隐匿土地?

恐怕会直接建立庄园和坞堡,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除了没有名义之外,完全就是国中之国,这也是宋王会被架空的一个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且这种私兵恐怕有很多很多,江南士族们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实力,每次流放开拓的时候,都是朝廷的首选,唯一所缺的就是没有军队,所以被有军队的皇室轻易蹂躏。

现在他们主动往中南半岛去,补足了最后一个短板,直接化身真正的封建地主。

不对啊。

洛圣夕回过神来,“子敬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我们之间的关系,不用这么拐弯抹角。”

洛成云闻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家主,不好意思,习惯这么说话了。”

“江南的开发是北方不断的迁徙才开发出来的,包括典籍文化等,我洛氏先祖也出了大力,史书上将之称为,衣冠南渡。

现在江南的这些人,虽然,用一些不太好的手段,为自己谋取私利,而且有逃避大唐的想法,但他们实际上在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往更南的地方去,这种自发的迁徙,其实是件好事,还请家主明鉴。”

洛圣夕沉默着点点头,良久才说道:“正是在顾虑这件事,所以才这么难处理,如果处理的太过于严酷,那以后难道要禁海禁地吗?

那是不可能的,朝廷和藩属国的交流不可能停下,朝廷非但不能阻止人口南流,还得主动配合才行,否则中原人口膨胀实在是太快了。”

周围的藩属国作为中原人口的泄洪地,这是从天后时代就提出来的概念,这件事的原理是祸水东引。

人口太多不是好事,这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只要能为朝廷纳税的人口才有用。

那些不能为朝廷纳税的流民只会威胁朝廷的统治。

现在中原的人口已经太多了,八千万,如果不是开垦出了江东的大片土地,还有占城稻等新稻种的普及,八千万中,起码有一千万是流民。

而且人口基数越大,新增人口就越多,按照洛氏初步计算,很可能在一百年之后,大唐的人口就会翻一倍。

当得知这件事后,李圣一都快要吓死了。

就算是连年大丰收,也不可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口。

中原朝廷的想法,一方面是继续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同时加大对土地兼并的清查,同时给老百姓找事做,别天天想着生孩子,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往蓬莱、辽东、箕子半岛这些能种地的地方迁徙人口。

这其中其实有一条很残酷的潜规则。

蓬莱周围都是大海,就算是发生一些什么,比如暴乱,比如流民遍地,只要把船一开走,影响不到中原,等到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箕子半岛是同样的道理,辽东也是,只要把那几条路堵住,就根本进不了中原。

当然,现在朝廷主要的人口疏散地是中亚和西亚。

下一个主要的人口疏散地则是天竺,那个地方一年三熟,就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容纳三千万以上的人口没有问题,这两个地方消化一大部分。

另外一部分就要靠宋国来办了。

宋国那里有一块红河三角洲,也是可以容纳人口稠密的地方,不多说,安置个一两千万人口,大唐就能高枕无忧了。

正是要这样的政治顾虑,所以朝廷对于周围藩属国才这么投鼠忌器。

不能让藩属国产生一种,他们就是韭菜的感觉,不能让他们感觉朝廷会定期清剿,因为这些藩属国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是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洛成云也听出来了,迟疑道:“家主,这人口南迁是不是还得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中南半岛那边真的有了一两千万人口,那朝廷可就真的控制不住了。”

古典时代,在人口没有超过承载力前,所能够组织的人口越多,国家实力越强。

其实朝廷未必没有想过,等到真的让天竺有三五千万人口,让宋国有一两千万人口,让蓬莱有几百万上千万人口,让中亚有四五千万人口的时候,他们还能听话吗?

但这有什么办法呢?

以前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来没有过大唐这种情况。

汉朝建立的时候才多少人,最后一百年的时间就突破了六千万。

大唐建立的时候就有三千多万,现在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三倍,仅仅中原就有八千万。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唐的社会太和平了。

大唐可是就连造反都几乎没有的,大唐各地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没有被破坏过,没有出现过那种会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的人祸。

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唐还要和平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人口会膨胀到什么地步,谁都不敢想。

总不能为了保持人口,自己下手杀吧,也不能主动挑起战争去消耗人口。

如果没有洛氏的话,其实反而可能不会有这个问题出现。

没洛氏的话,人口不可能膨胀这么快,死亡率会远远超过现在,可以说这是洛氏搞出来的问题,结果洛氏也解决不了。

“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不是吗?”

洛圣夕摩挲着椅子。

又道:“诸夏在向前,这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不能太过于在意中原,否则就做不成事,成就不了大功绩。

至于未来有人会威胁中原,会威胁大唐,那自然会有人去收拾他们。

我们占据着中原,这里是最好的一块土地,如果都不能抵挡周围的话,那后代的洛氏子孙就太无能了,后世的天子也太过于无能了。”

洛成云心中暗自叹口气,这就是主支,当初在邦周的时候,就多次放过楚国和秦国,现在感觉就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有些话他没有说。

但一直都在他的心里盘桓。

宋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另外的国家中,难道就不会发生吗?

现在他们都是李氏的宗王,以后可不一定是李氏宗王。

当初邦周的姬姓诸侯,有多少都被公族和卿族架空,最终夺权。

其无后乎?

这样的事情难道就不会继续发生在大唐的藩国中吗?

让周围藩国越来越强,虽然一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强枝弱干,自古以来就是取祸之道!

————

人口快速增长的双刃剑在唐帝国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帝国君主既欣喜于象征着帝国盛世的大量新生人口,又恐惧于人口背后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扩张的时代中,尚且不会被注意,一旦扩张进入边际递减,庞大的内卷时代,将为帝国蒙上阴影。——《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