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将铸新钱(1 / 2)

大明朝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文传递体系,通过急递铺系统铺设全国。

对于各地上奏的紧急公文,急递铺各有不同的送达期限,类似于如今快递的平信和急件。

大明朝复杂的公文体系,各层级官员是不能随便写公文的。

写给皇帝和上级衙门的公文各自都有不同的格式,而写给皇帝的公文更是严格分类。

简单的分,在外的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分“奏本”、“题本”、“揭帖”。

这些公文的格式各不一样,而传递方法也不一样。

奏本是最正式的公文格式,要求最严格,奏本也不需要送到通政司,可以直接从会极门由司礼监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不过从景泰年开始,奏本基本上不太用了,大部分公文都改走题本和密揭。

题本则是大臣最常用的公文,题本会送通政司,由通政司抄录,一份送给内阁,一份送六科言官。内阁的题本都会签上内阁辅臣的建议,是为票拟,再送给皇帝批红。

题本有内阁会签,有六科审订,有皇帝批红,是大明朝最正式的上奏公文格式。

朝廷重臣、地方大员如果有大事要奏,基本上都会用题本。

最后就是密揭了,密揭是和皇帝亲近的大臣,或者外派的宦官武官才能上的奏疏,密揭比奏本的格式更自由,也不用送通政司和内阁,更不要抄送六科,可以和皇帝直接对话。

陶公公的上奏,自然是走的密揭的通道。

不过在上密揭的时候,陶公公也给自己的后台,大太监李芳写了一份副本,也寄给李芳三枚新钱,这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密揭能被皇帝看到。

理论上密揭只能皇帝来看,但是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可能和继位初期那样勤于政事,每一份奏疏都看了。

如今朝臣的题本,嘉靖皇帝一般都委托司礼监的太监查看,由掌印太监批红用印,再发回内阁执行,只有朝廷大事他才会亲自过问。

大部分的密揭也都是司礼监看后批红,只有内阁辅臣,还有皇帝亲近信任大臣的密揭,皇帝才会亲自看。

通过紧急军情通道传递的密揭,从福建快马加鞭送到京师之后,直接从会极门送到司礼监。

如今整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黄锦,下有四名秉笔太监,也就是负责奏章批红的太监,李芳也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

陶公公自然也有向李芳传递消息的快速通道,李芳已经提前知道了密揭了内容。

很清楚嘉靖心思的李芳,在见到了陶太监送上来的新钱之后,立刻就知道这是天大的功劳!

李芳可太了解这位万寿帝君皇帝的心思了!

三仙币上的海上仙岛栩栩如生,且不说陶太监的“梦中得授钱法”说辞是不是真的,和海外仙岛沾上边,那就讨得皇帝欢心了。

要知道秦始皇派遣徐福求不死药,去的就是海外的三仙岛,对于求修道长生的嘉靖皇帝来说,三仙岛自然是大大的吉兆。

李芳读过书,他深知钱法之重,如果每一枚铜钱都铸得和陶公公进献的这么好,铸币的代价也和他说的这么低,那这一次福建铸币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而这位帝君皇帝,对待能帮他搞钱的人,都是不吝啬于赏赐的。

自己这个保荐人,也能从中分润到好处。

李芳不动声色,从自己的干儿子手中接过陶公公的密揭,迅速看完之后迅速揣进兜里,然后对掌印太监黄锦说道:“大珰,内臣要面圣。”

在场的秉笔太监都抬起头,黄锦也看着李芳。

黄锦点点头说道:“去吧。”

李芳匆匆走出司礼监,在黄锦身边的秉笔太监陈洪露出毒蛇一样的眼神。

司礼监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般皇帝在哪里办公,司礼监就在侧厢设监。

如今这位皇帝居住在西苑玉熙宫,司礼监就在西苑边上。

众太监都各怀心思,李芳单独面圣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宫内太监的荣辱都在这位万寿帝君一人身上,所有人都不愿意宫内的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黄锦叹息一声,他是皇帝的潜邸旧人,如今宫里和外朝的局势微妙,他也有了求退的想法。

之所以同意李芳一个人单独面圣,也是黄锦有交接班的想法。

只不过这位皇爷恩威难测,不知道李芳能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突然,西苑中响起了连珠一样的铜罄声,黄锦放下手里的笔走出司礼监,只听到铜罄声果然是从玉熙宫那边传来的。

熟悉嘉靖的太监都知道,这位帝君近些年来更加玄虚莫测,但是他心情起伏的时候就会狂敲打铜罄,算一算正是刚刚李芳进去单独面圣的之后不久。

秉笔太监陈洪低着头,他和李芳一向不对付,如今黄锦已经露出退意,司礼监的事情也管的少了,陈洪和李芳都在争夺掌印太监的职位。

如今李芳出了风头,最不高兴的自然就是陈洪了。

陈洪低着头,不表露出自己的神色,心中却对李芳和黄锦的关系更加怀疑,这两个家伙是不是有了什么秘密交接协定?

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那位一直静修玄功的皇帝这么激动?

不过作为消息灵通的秉笔太监,陈洪第二天就知道了原因。

福建铸币督办太监进献新币,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皇帝命令李芳将陶太监的铸币法和新币送到户部,户部对于新钱也称是,认为新钱质量上乘,可在福建先铸以观后效,若是福建能通行则可以推广到全国。

皇帝立刻下诏,命令陶太监督办新钱,并且允许他调用整个福建的矿监、铁厂和工匠,务必要疏通福建钱法。

不仅仅是宫内震惊,宫外更加震惊。

正常的国策,都要经过内阁票拟,送交科道审订,然后司礼监票拟发往六部执行。

这套程序自然是为了用级别低的言官制约内阁,体现了洪武爷“以小制大”的优良传统。

这次皇帝“伙同”户部就下令铸造新币,内阁却不吭一声,这让言官们非常愤怒,这等于是皇帝绕过了科道直接下旨办事,而且还是铸造新钱这种大事!

科道言官开始引经据典,从先秦以来的钱法说到了本朝的钱法,纷纷抵制皇帝要铸的新钱。

这些言官们很快发现,这次皇帝铸造新钱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将几个带头上书的给事中和御史贬出了朝堂,他们很快发现风向不对了。

高地防御塔血太厚,冲不动!

既然皇帝冲不动,那科道就只能冲严阁老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