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录法册(1 / 2)

这种固定好题材、心境的诗词要求,难度实在有些太大了。

孟存华略带歉意地看了姜凇一眼,他并非是故意刁难姜凇,身为大儒的他,肯定要做到诚实。

既然要提问,对他来说,真心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困扰了他一段时间的诗词心结。

此时他已经不抱有什么期待了,只要姜凇能正常的说出一首符合意境的诗词,哪怕是打油诗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姜凇此时倒没什么纠结的,他已经想好该抄该做哪首诗了。

为了更有说服力,他又沉吟了一会,才说出了前两句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孟存华瞬间愣住,这意境

短短四句,就已经将空旷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出来。而其中的“心远地自偏”更是妙极,正是因为心境宁静方才使得地处更加的遥远。

裴志远的眼神中迸发出强烈的神采,目光灼灼地期待着接下来的诗句。

姜凇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着接下来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闭上了双眼,孟存华并未在那小城中做过东篱之下采摘菊花的行动,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受到这种悠然自得的情绪,那种不经意抬头间,望见了遥远的南山。

日落之时山中景色极佳,暮色苍茫时飞鸟匆匆归巢。

这首诗已经不能说是顶级,而是要称呼为完美了!

在设定好的题材下发挥,居然能创造出这种极高水平的诗句,孟存华一时间甚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裴志远倒是提出了他的疑惑,问道:“我怎么觉得,这诗似乎还未结束?”

哟,还挺有鉴赏水平啊。

姜凇停下了步伐,用一种近乎迷茫地语气说出了最后一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意,想说的时候却又忘记了该如何去表达,这不就是在说孟存华本人嘛!

这首诗竟能如此的切题,孟存华起身握住姜凇的双手,问道:

“想必公子这首诗还没想好名字吧?”

姜凇先是一愣,而后恍然道:“是的,我还没想好这首诗的名字呢。”

诗词作为极易传唱的文学载体,向来备受重视,更何况这能以儒如道的世界。

因此,诗词的署名就显得相当重要。

既然这位孟先生是曾师的朋友,姜凇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说道:

“那这首诗,不如就叫做《题孟存华闲居有感》,如何?”

孟存华神色大喜,兴奋地说道:“那我多谢公子了。”

没有一点推辞,身为大儒的他太了解一首能在人间传播的经典诗词有怎样的作用,这甚至可以让他的修为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