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种姓(1 / 2)

大明安国侯陈德觐见!”

伴随着明显带着西域血统的少年太监那尖细的唱名声,陈德步入到了承天殿内,见到了大唐帝国的东平天子“李过”。

这个李过,当然是假的了。

真李过尸首装在棺材里面,一直藏在宫里,未曾下葬。

眼下,在大唐,充门面的就是李过的替身,一个眼李过,长的十分相像的替身。

不过,替身终究是替身。

虽然经过严格的培训,但是,对于曾经跟李过相处过,并在李过麾下效力过的陈德而言,他在步入到殿内的那一刹那。

就笃定了此人,断然不会是那位,传说当中的大唐东平天子!

如果说陈德说理由的话,他实际上,也说不上理由。

但就是感觉不对味。

感觉此人,并非是当初的那个陈德。

此刻,但只见,陈德进殿后,笑吟吟的朝殿上的李过一拱手。

然后笑道。

“多年未见,您老了许多啊。”

“朕是老了,你也不如当初,那么年轻哩……”

那替身说道,他的声音明显也训练过,跟李过的差不多,陈德点了点头,笑着拱手道。

“是啊,多年未见,当初我跟皇爷,在那天津城下一别,至今已经有十三年未见。”

“十三年,故是人非啊。”

龙椅上的李过笑道,殿下的李岩则顿时脸色大变——李过跟李岩最后一见,哪里是在天津啊?

分明是大沽!

大沽就在天津,这件事,李岩清楚,但是,被他弄来的替身,哪里知道这些?

他想提醒,可却来不及了。

而陈德,也已经试探出来结果了。

他不再继续试探,因为他已经笃定,此人并非李过真人,而是替身,至于李过本人嘛?

嗯,大概是真的做古了。

一想到这,陈德心念不由一动,他朝李过道。

“我朝天子,要邀贵国一块夹击莫卧儿国,只要皇爷愿意,那么,三万条线膛铳,下个月,将会送至贵国。”

“倘若如此,那自然是好极了。”

这替身回答道。

……

“纸包不住火啊。”

李岩忍不住叹息一声。

此时已经是中午了。

他在临时召开的朝会上,忍不住叹息道。

“是啊,纸包不住火,陈德跟李过呆了那么久,这一试探,又岂能试探不出来结果?”

旁边的刘芳亮点了点头。

“朱明会不会趁机攻打额们?”

刘希尧则担心道。

“这个,就不甚清楚喽……”

李岩忍不住皱眉,不过,思量道。

“概率应该不会太大,因为朱明就是攻打额们大唐,也不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

“陈德许出来的那三万条线膛铳,也不像是假的。”

“朱明是想,借额们的力,先把莫卧儿国给灭了。”

“就怕朱明图谋额们大唐的江山社稷啊。”

旁边的刘芳亮忍不住皱眉。

“可不是嘛。”

李岩也点了点头。

又一咬牙道。

“实在不让,以先帝的名义,乞封王位,从此成朱明的藩属。”

“咱们大唐这么大一个藩王,朱家天子,恐怕不会容的下!”

旁边的刘希尧摇头道。

是啊,大唐太大了。

这么一个藩属,大明朝,能容的下吗?

……

“这可真是?天热的是时候盼雨,可这雨真的下了,又让人头疼啊。”

大明朝的隆武天子朱慈烺,现在在头疼。

原因很简单,大雨还在下,他的心里,好怕怕。

大明朝似乎是要闹洪灾了。

从上游的湖广,开始下大雨,南京城边这,也开始进下雨了,广东还有台风过境。

这一下子,大明朝的情况,就变得格外的严峻了。

“皇上,今年怕是要闹大灾啊。”

内阁首辅魏藻德,一脸的凝重,跟朱由检一块,登上城墙,看着城外长江里面,那奔腾着的河水,忍不住感慨道。

“是啊。”

朱慈烺点了点头。

这样的天灾,大明朝实际上也奈何不得。

只有想办法维持堤坝,然后派遣军兵,参与到求灾当中。

哦对了,事先筹措救灾物资。

药材,帐篷,衣物,棉被,粮食之类的东西,为接下来的救灾做准备了。

“财政部的救灾基金里面,有多少银子吧?”

朱慈烺思考了一下,又朝旁边的高宏图问。

后者一拱手,赶紧回答。

“皇上,财政部的救灾基金,账上今年预备了三百万两,不过,看如此大灾,三百万两是肯定不够的。”

“三百万,确实不够。”

朱慈烺点了点头。

这样的大雨,只怕是涉及到的灾民,长江沿岸数省,恐怕不会少于七八百万。

三百万两,自然是远远不够了。

均到一个灾民身上,连半两银子都没有。

他思虑了一下后。

“内帑拿出来五百万两。”

“另外,银行发行五百万两的国债,再号召商人捐款一千万两!”

“百官再捐两百万两,凑个三千万吧!”

“皇上,百官的两百万两,还有国债,都不是问题,只是,让商人们捐一千万两,恐怕有些难了。”

魏藻德说道。

朱慈烺冷笑。

“值此大灾,自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些个商人,不捐些岂能过的去?”

“倘若不愿意捐,那就摊派个一千万两!”

“皇上圣明。”

高宏图赶紧颔首,然后说道。

“三千万两救灾,应该是差不多了。”

说罢,他又叹息一声。

“不过,就是能够救的了灾,百姓们大概,也要损失惨重,不知要死多少人呢?”

“唉。”

朱慈烺叹息一声。

天灾而已,他又能怎么样?

估计这一回,至少要有数万百姓丧命。

这还是,他救灾及时的结果。

倘若任由灾情泛滥,而不去赈济,最后不知要死多少人呢。

而且,大灾之年,土地兼并,也会更加严重。

也不知,经此一灾,长江沿岸的小农,又能剩下多少?

毕竟,遇到天灾。

地主,大户还有抗风险的能力,可小农们,大概是只有破产一条出路喽……

大明朝这边,正在遭遇着天灾。

另一边。

位于欧洲,法兰西国似乎是起到了崛起的边缘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