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五十三章 3p6(2 / 2)

这回,无论是谁,都很朴素地觉得,这么个神医就此离世,实在太可惜了。

朱棡感慨:“坠楼太伤了!焉知转年去世,不是因为此次坠楼?儿子去跟戴太医学医之时,一定要叮嘱戴太医千万远离楼梯。”

朱元璋严肃地点点头:“咱再给他老家赐个好房子,不叫他上下楼。”

朱棡连连点头,替戴思恭谢过朱元璋的恩典。

同时,他还在想:刚刚后辈是不是说了戴思恭的儿子、戴宗儒过两年便要没有了?

好像没人在意……

嗯,待我回头,和戴太医搭上了线,便找机会,将这事情说给戴太医听。

等救了戴宗儒,何愁戴太医不为我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很喜欢他,自己药石罔治时,对其他人都看不顺眼,唯独指着戴思恭说,仁义人也,千万不要吓到他。

朱允炆遵从祖父的意志,老朱死后,处罚了其他太医,唯独放过了他,并升之为太医院使(太医院老大)。

朱棣上位亦不曾改他职位。

他在任上发现了一个叫蒋用文的小伙子很有才华,收为弟子,此人后来也官至太医院使。

加上盛寅、袁宝、王彬,还有另一个朱丹溪再传弟子赵友同(他去修永乐大典了),实际上丹溪一脉一共有6人在永乐朝供职。】

“只有六个弟子吗?”

“六个是不是太少了,这可是我们的保命符啊。”

别的不说,大家往彼此间看看,光光皇子们,就好十几个了,六个弟子,怎么够分呐!

得让他多收几个弟子!

【戴思恭去世后,韩奭继任太医院使。

他陪朱棣远征漠北,但也在永乐九年去世了。再继任的陈克恭是燕王府时期的旧臣,up没查到什么相关信息。

永乐十四年,朱棣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病,实录写“或医药未效,祷于神,辄奇效”,严重到需要求神拜佛了。

永乐十五年,他建了一座灵济宫,并在碑文上写道:“朕躬遘疾……施以灵符,济以天医妙药,随言随效……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

也就是说,在药ap;ap;灵符的双重加持下,他病好了。

友友们听到这里也许会嗤之以鼻,怎么那么迷信,灵符怎么可能救得了人,吃不死就算好的了,有病吃药啊!

Up需要指出,朱棣的信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需要结合与西藏地区的邦交关系和明朝宗教策略来谈,暂时按下不表。

仅从他爹的榜样看,老朱本人是不相信什么丹药和长生不死的,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朱棣出生时,因为被痰疾所困,老朱和马皇后都很担心,可能是寻医问药有些不得其法,又或是单纯的担心孩子,就对神灵祷告,希望上天能庇佑孩子。

不久“果蒙神庇,寻获痊安”。

所以,请先把这种灵符理解为现代医学没有兴起前,古人不得不去谋求的某些心里安慰。

实际上是有在吃药的。】

这时候,皇子们和光幕的观点,又不一致了!

“老四吃了灵符之后,痊愈了,感觉还是挺有用的嘛。怎么能说灵符没有用呢?”

“对啊,怎么能说灵符吃死人呢?太不敬了,不该如此。”

“后辈武断啊!”

“还有爹,虽然说不信神佛,但是老四出生咳嗽,也向神灵祈祷了,老四的咳嗽还就好了,难道这也是假的吗?”

皇子们七嘴八舌,观点明确。

那就是,生病当然是要吃药的,但有时候,如果药治不好你,也不能只在吃药一途上吊死吧?看看老四,好几次,都靠求神拜佛治好了,这证明了什么?

心诚则灵!

朱元璋确实不信这些。

但被孩子们这么一说,他倒是想起了过去。

那时候,孩子们还小,他也不是皇帝,没有这万里江山。

可是啊,夫人还在,太子也在,他不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待在家中,夫人做点针线,懂事些的标儿,帮着妈妈,不懂事的孩子,就吵吵闹闹,上蹿下跳,闹得他头大如斗,而夫人,则在背后直发笑。

一屋子,虽挤,可挤得暖和。

朱元璋一时发愣,愣完后,看着朱棣,勉强说了声:“好好保重身体。”

余的,也没多了。

只再说一句。

“咱想你娘了。”

时光悠悠,他垂垂老矣。

夫人的音容笑貌,昨日的欢乐家常,犹在眼前。

朱棣眼圈猛地一红,他往前一步,正想安慰老父,却发现就在这短短的刹那之间,他的那群惯会呆在旁边指点江山的弟弟们,居然一个跑得塞一个快,只见他们勇猛无比的冲到老朱面前,齐齐跪下,齐齐伸手,抱住老朱的大腿,放声嚎啕:

“爹啊,娘啊,我们好想娘啊——”

近在咫尺的朱棡,近水楼台,一扭身,投入了老朱的怀抱,亦是大哭不止。

这时候的朱元璋,终于彻底破了防,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呜呜……夫人啊……夫人这么爱你们这群龟儿……怎么就舍了你们走了,怎么就舍了咱走了呢!”

看着这幕人间真情。

其实没有什么不对的。

唯一可能有点不对的,大概就是……

朱棣:“。”那是我娘。

朱樉:“。”不是你们娘。

冲得那么快,哭得那么起劲干什么呀?!

这对始终站在对抗第一线的两兄弟,互相望望,终于有了一次共识。

【这场病,很严重,朱棣所谓的“沉痼之疾尽脱”恐不尽然,因为杨士奇写“十五、六年以后,太宗有疾多不出”。

类似的记载,还有永乐十八年,王贵妃死了,“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护”。

和他死后,仁宗写的“晚有疾,鲜御外朝”。

相互印证下,都可以看到,这是一场伤了元气的大病,本来身体很不错,最多有点小毛病可以治好的他,一下子就垂垂老矣了,还伴随着易怒的毛病。唉。】

老朱的袍子,都被这群儿子给哭湿了。

从怀念夫人中回过味来的老朱,已经嫌弃地把儿子们都给赶走了。

听到这里,老朱的眉头便是一皱:“这怎么算是沉疴尽脱?依我看,完全没好嘛!”

其余皇子们,原本听了光幕里的一声叹息,也觉心中若有所失。

为什么呢?

盖因现在看着朱棣,看他龙精虎猛,听他靖难大胜,便从未想过年老的他,等真正听见了他年老的模样,一丝惋惜便也随之升起了。

从来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英雄迟暮啊!

这时候,他们不禁说:

“这……依着这样来说,其实灵符好像也没什么用?”

“要不,还是好好研究医学药学吧?”

“是啊,怎么才永乐18年,就晚年了呢?看看咱爹,努力努力,洪武可是有31年呐。”就连朱樉,虽然阴阳怪气,阴阳怪气中,也透着一丝丝关切。

朱橚再一次泪眼汪汪:“哥哥!”

朱棣很感动:……谢谢。但我目前真的好得很。

【他多病时,差不多六十了,所谓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六十也已经很老了。

因为生病,政务相关的已经转交给儿子处理,唯有军事不肯放手。旁人劝他歇歇,他说祖宗交付的基业之重,一刻不敢怠。

实在太拼了。

这种工作强度,他能活到64相当厉害了。

指挥大军团作战非常消耗脑力和体力,二战时的指挥员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

不仅如此,朱棣还玩千里大奔袭,这种类似霍去病式的指挥方法有多耗身体,你看霍去病死的多早就懂了。

高烈度的四年靖难,损伤还是客观存在的。

永乐五年,他就和臣子讨论过养生问题,觉得“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疢自少”。

结合他晚年症状,有一点点像心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继发症。

需要好好保养,才能活得久,可他望着漠北,还是无法放心。

他选定的继承人朱高炽,是一个宅心仁厚,会对百姓好的皇帝,却并不是一个具有强大军事战略眼光的皇帝。

好圣孙朱瞻基,他时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但终究还年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朱棣的长远,便是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他们解决蒙古这个最大的隐患。

于是他不顾太医盛寅的劝阻,毅然挥师北上,最终,这个戎马一生的马上皇帝,死在了马背上。

五征漠北的最后一战,未能成行。

永乐大帝,自靖难登基之后,至死,都在为大明和子孙而努力。

就仿佛他的父亲,洪武大帝。】

大家听到这里,顿时怔了一怔。

刚刚还是老了,结果现在,都死了啊!

64岁?原来,老四只活到64岁就死了吗?虽说不算早逝,反正比朱樉,朱棡都活得久多了,但是,确实是有些……有些令人感觉异样吧。

朱棣乍听自己的死亡时间,心中也是复杂。

但他很快便从这复杂中抽离出来。他听着光幕对自己的评价,却不禁朝朱元璋看了一眼。

光幕说他为了大明,为了子孙,和父亲一模一样。

可是,也许是自己明白自己。

朱棣知道,至少有件事情,他和父亲不一样。

他做这些,也许,还出于梗在心头的一口气。

一口一定要向朱元璋证明的气——

你选朱允炆,选错了!

只有我,朱棣,才是大明帝国真正的主人!

朱元璋看懂了朱棣的想法。

他眼中的复杂一闪而过,而后叱骂道:“看什么看?活不过你老子很得意是不是?”

朱棣:“倒也没有……”

朱元璋:“哼!回头你和你三哥一起,给咱去戴思恭那里,做弟子去!”

朱棡连忙保护我方师父:“父皇,不必忧虑,四弟太忙啦,日理万机啊,等儿臣学成之后,再治四弟!”

朱棣:“……”

我怕我被你毒死。

【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了。

登基前,他贪嘴导致大病,幸遇名医。

和晋王的口角结合上下史料,较为夸大,即便真的病了也没那么严重。

因为打仗有腰痛等毛病,能治,此时估计风湿未显,否则戴思恭能看得出来。

永乐三年以后,风湿病逐渐加重,但也吃药见效,问题不大。

永乐五年已经在思考养生,或许和四个月前徐皇后去世有一定关系。

永乐十四年大病一场后,情况急转直下,步入了多病的晚年,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其余的羊尾一类是朝鲜孤证,不可信。

总体而言,身体应该还是不差的。】 .w. 请牢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