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写一篇不算历史网文教程的历史网文科普(1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3674 字 7个月前

这一篇事出有因,有资深读者在问,所以我就在此作答。与本书剧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针对任何读者,任何作者,任何作品。

如果对上号了,那只能说明我分析得是对的,与其他事情无关,我也不会承认,所以请放下无关的猜想。

……………………………………………分割线……………………………………………………………

有很多读者都在说,某某书,小白文,侮辱智商。某某书,作者傻逼,把读者当傻子等等。

这样的话呢,先不去说对错如何。首先问一句:为什么很多读者会这么说?

如果不找原因,那么就不可能有问题的答案。

所以现在我就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历史文看起来,既不“历史”,也很“幼稚”。

首先给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强烈相信视觉,并且视觉信息占到接受外界信息的极高比例。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

同意了这个前提,那么就可以继续看下去。如果有人非得说听觉触觉才是主要信息源,那就不必再往下看了。

为什么要强调视觉呢?

因为人们强烈相信视觉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往往会忽略,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是很抽象的。

换言之,看不见的东西,或者规律,或者事物,往往存在,甚至存在感极强!

只是因为不能直接看到,所以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同意这一点的,就继续往下看。

那么,现在就可以切入正题。为什么有的书,看起来让读者觉得“是那么回事”,有些又会让读者觉得“很假,简直侮辱智商”呢?

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呢?

里面就暗藏了一个重大原则,即:现实映射原则。

这就联系到我一开始说的那個理论,现实映射,不仅包括可以看到的,而且还包括很抽象,不可捉摸又真实存在的。

读者在现实中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作品里可以映射,哪怕是扭曲的,那么作品看起来就会有一定的真实感。

反之,则假的不行。

这在都市文里面好理解,比如说写21世纪国内文娱的,你非写街上没什么车,城市里马路特别狭窄,人们普遍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那就很假。

因为读者所知的“现实”,从书里面“映射”不出来,那必然无法产生真实感。

可是历史文不一样,因为读者是没有去过古代的,他们也不知道“古代”是个什么模样,甚至还不排除以前历史课教材因为太过粗浅,而造成了偏离历史朝代轨迹的叙述,以至于造成错误印象。

衣食住行这个是古代吗?

之乎者也这个是古代吗?

还是说有皇帝宰相的就是古代?

什么才叫古代?什么才叫历史?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把汉唐元明清的不同特征拼凑一下,不就是“古偶”的背景么?

古偶的背景就是古代?古风的背景就是古人了?

我看到很多读者对所谓古偶、古风,很是鄙夷啊,不是一个两个了。这说明读者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胡乱拼凑的碎片,这只能代表作者对于历史的肤浅理解,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因为每一个民俗,每一个古风中的细节,都有它的演化历史,和当时的生产力,文化,时代潮流,都紧密相连。

扯远了,我要说的是,历史文里面藏着没说的,一个是“历史背景的真实感”,另外一个是“社会运行逻辑的真实感”。

两者是不一样的,又是互相关联的。

唐代以前的贵族政治有它的一套社会逻辑;而唐代以后的平民政治,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逻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