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让新军栽个跟头的杀手锏!(1 / 2)

所有人都看着朱棣。

其实,朱棣不让亲自教导数年的学生,从政或从军,反而搞这些杂术之事。

他们也很好奇。

这不是纯纯的浪费人才嘛!

朱棣笑笑:“父皇,孩儿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的,何况,孩儿现在这里的发展,也需要有人往技术性方面钻研,事实证明,只有技术能提高军力国力,能改善民众生活,若是孩儿的学生不带头钻研这些,全都削尖脑袋去当官,谁还愿以搞这些?”

“这几年他们还年轻,趁着他们精力最旺盛,脑子最灵活的时候,支持他们往这些,被读书人视为杂术的方向钻研。”

“做出成绩了,孩儿给他们凭功封爵。”

“实在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到时候再为官也不迟,那个时候,他们应该是二十七八,正是一个人趋于成熟稳重的时间,反正,孩儿也不准备搞类似朝廷的科举制度……”

朱标微微惊讶,追问:“老四,不搞科举制?那你准备怎么搞?”

这回所有人更加惊讶了。

朱棣转头看了看百官。

他能感受到,又有一股强烈的愤怒在汹涌压抑着。

也是,这些大人们,全都是凭科举走到如今的高位上。

他不搞科举。

首先这些大人们从情感方面出发,认为他贬低了科举制。

其次,他们更担心,大明效仿他即将说出来的这一套。

可,他要顾虑他们的感受吗?

哼!

朱棣暗暗冷哼,收回视线,落在朱标身上,“大哥,未来,我们东番要设立县学、府学、省学、中枢国子监,不但要学习四书五经,更要学农学、商学、工学……”

工学部分,现在没有太过详细的分科。

总之就是把历朝的建筑、冶炼、手工技术,整理出来,根据难易程度,编纂课纲。

全都收拢进去。

“读书人考入县学、府学……,也不会授予任何政治上的优待权力,考中府学以上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燕藩治下,选聘官员的遴选考试,燕藩需要多少干事的官员,就会定期在省府、或者中枢的指导下,进行官员遴选。”

这样,可以避免,制造出一堆享受政治优待,吃皇粮的人。

一个王朝立国两百年。

秀才数十、上百万。

这些人依靠秀才身份得来的政治优待,对一个国家的财富侵占太严重了。

为何历朝历代,不断通过科举或者其他方式遴选人才,予以政治优待?

说白了,就是扩大统治阶层的群体。

维护统治罢了。

可真能维护的了吗?

纵观古往今来历史,一个个王朝,就是被这群人吃垮的!

但他们不这么搞又没办法!

一些有能力的人,哪怕花钱养着,也必须笼络到统治集团内部。

“王爷,如此一来,那么多学有所成的读书人,掌握知识的读书人何去何从,会不会对王爷燕藩产生怨念?”

众人闻声向后看去。

敌视朱棣的百官,瞧着方孝孺,暗暗恨得咬牙。

朱四郎这样搞才好呢!

他的统治注定长不了!

方孝孺这个叛徒,竟然出言提醒!

朱棣含笑看着方孝孺,“希直兄,难道学知识只是为了当官吗?我可以很肯定的对你说,未来,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当官绝对不是一个发财的好途径。”

“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全面建成,在这种制度构架中,农民、商人、雇工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地位的提升,政治地位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官员还想象以往,予取予求?”

“不怕人家一个村团结起来的农民、一个商行,团结起来的雇工揍死他吗?单独的个体,面对权力是,什么都不是,可当人数发展为数百、上千,哪个官员敢欺压,闹出点乱子,上面为了平息民怨,都会彻查,把他丢出去!”

……

许多人隐晦敌视看着朱棣侃侃而谈。

这就是大家痛恨、仇视朱四郎的原因。

他这套歪理邪说,如果大明全都照搬,这官当的,还有什么滋味儿!

“未来,不想当官或者没有能力当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学到的工农商知识,自己去搞工坊、搞商贸、也可以去工坊担任技术性管事,不但可以在所处生活环境中拥有不俗地位,同时还能赚取更多的财富,又能为民间技术、文化、文明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些真正在百姓中,拥有巨大声望的。

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

朝廷以封爵的形式,表彰一下。

瞬间,就能赢得全面好感,将民心收割到燕藩统治这边来。

比大明现在这套科举制,泛滥分配政治优待要好得多。

其实很多考中功名的人。

只是善于考科举罢了。

没做出过任何贡献,影响力也有限,凭什么让他予以其政治优待?

一个统治集团,凡是包含优待二字,任何形式的优待,就意味着,这种资源极其少。

越是泛滥,只会加剧吞噬这个政权集团。

李善长听着朱棣讲述,略微沉吟,询问:“王爷,若是如此,当官的权力边际被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进行了限制,同时得到的财富,还不如去搞雇工身股制、乡土村社,如此,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是就不会参与权力,没有最优秀的人参与权力,对一个政权的建设,恐怕也并非好事吧?”

朱棣含笑点头。

不得不说,李善长的确是个十分有能力的人。

“是会有这种情况,而且,未来这种情况,肯定会十分严重,不过我认为没什么,首先,他们的才华,即便不去为官,在民间推动农工商发展,一样推动了时代进步……”

“孔孟老这些先贤,也没有为官吧,可他们留下的思想哲学,却推动了咱们中原文明,几千年屹立于世界之巅,这就证明,人杰不一定要拥有权力才能推动时代进步。”

“其次,我认为,人才全都进入权力系统也并非好事,就好似,一些本来追求财富,特别有能力的人,这种人进入权力系统真的是好事吗?”

“我看未必,相反,如果一个政权形成一种,只有追求更大的权力,才能满足私欲的制度,把一群私欲心极重的人,放入权力系统中,一定是毁灭性的。”

纵观历史上那些奸臣,其实都特别有能力。

没能力,还想当奸臣?

做梦!

“与其如此,我认为,不如在制度设计上,主动让这些有才能,却私欲心极重的人,尽可能瞧不上权力!”

“未来,一个人有才华,如果还想进入权力系统,要么就是图名,要么就是怀揣着一颗造福百姓之心,亦或是,一些能力比较中平,想求一份踏实安稳,我观历史,几千年了,真正力挽狂澜解民于水火的人杰,有,但很少,这部分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形式,他们都会一往无前,虽死无憾。”

文天祥、于谦、海瑞……

他相信,如果这些人在燕藩的制度下,一定可以更容易施展抱负。

“相较于吸纳杰出的人才,我更希望,权力系统中多一些实干家,资质中平不可怕,只要实干就成,一个人中平,可成千上万中平者,踏踏实实做事,碰撞出的智慧,比那些钻营财富和享受的人杰,所产生的作用更加大。”

这可不是他胡说八道。

其实,这就是人民史观和精英史观的区别。

他坚信劳动者创造历史。

其实,他燕藩现在的文官体系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忠他们这群人,说实话,资质都不是特别厉害的那种。

可就是因为踏实肯干这四个字。

瞧瞧这些年做了多少事情?

安置村搞得井井有条。

他当甩手掌柜,进忠给他管着钱袋子,海陆军精锐打造出来了,还有鸡笼屿现在这片工业发展雏形。

踏实肯干,再配合赢得百姓信任,农民、雇工、匠人肯豁出去干,才有了东番现在这片基业。

如果没有北平军民舍生忘死的付出,于谦这样的精英也不可能做成那等力挽狂澜之事。

与其追求人才。

不如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

能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搞研究的人,哪怕他只有三流的水平,都比那些整天无法安定下来,总是得陇望蜀的人杰强。

李善长、方孝孺等人露出沉思之色。

朱元璋笑道:“好了,咱们去看看你给春晓他们搞的大药房吧。”

其实,他也有很多话想和老四谈谈。

可现在不是时候。

大药房建设在鸡笼屿土桥村内。

不但大药房在鸡笼屿土桥村。

就连暂时被军情司代管的农科司也在这里。

三方合作,农科司研究农作物同时,也帮大药房研究药材人工种植,研究如何确保药性。

刚进村。

就遇到了赶着马车,出村的八叔等人。

朱元璋、马秀英亲切询问八叔等人在鸡笼屿住的习不习惯。

八叔等人也早有很多次面见圣驾的经历,并不紧张,笑呵呵回答习惯,孩子们都在这里,土地肥沃,他们农民就习惯,就能扎根。

朱元璋含笑点头,指了指八叔等人马车上绑着的大瓮,好奇问:“伱们这是要干什么去?”

“陛下,俺们去工坊买水泥,在村子里修建一个小鱼塘,俺们决定让村里的青壮劳力学习驾船,然后村里投资一艘小船,就在鸡笼屿外海附近捕捞鱼,大的回来制成咸鱼干、或者腌制鱼、小的和一些没有价值的,养在鱼塘内,喂养鸡鸭猪,然后贩卖给商贾,亦或是四郎的军队,总之,只要是肉食品,俺们打听了,销量还不错。”

……

朱标听着八叔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头头是道。

就更加遗憾当初放八叔等人离开大明了。

土桥村这群人,表面看虽然还是一群农民。

可其实,已经像极了老四描述中,依托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的小型经济体。

初步拥有了,对于经营的自我决策能力!

瞧瞧,老四工坊生产处的水泥,早开始对外售卖了,可据他观察,百姓根本没有购买的。

都是老四的政权在购买使用。

土桥村这群人却已经开始率先行动起来了!

休息这几天期间,父皇跟着老四在鸡笼屿海湾内百姓家走访。

他没去,他带着一些人,沿着河谷,去参观安置村了。

这些安置村,还处于被引导阶段。

尚未形成土桥村这种自我决策能力。

整个大明。

即便是沈家的周庄、以及福建发展出来的精细化乡土村社,其实还处于被引导阶段。

土桥村这群百姓,跟着老四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

同时,早早受老四引导,才初步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

整个天下,就这一个!

若是留在大明,或许能发挥极大的垂范作用!

……

和八叔等人告别后。

朱棣带着朱元璋来到大药房。

药房内。

海湾内身体不舒服的百姓正在排队问诊,民丰和军中郎中坐诊号脉。

在前堂略作停留。

朱元璋察觉等待问诊的百姓惴惴不安,不想打扰正常问诊秩序,就让朱棣带他去药房后院看看。

“春晓,帮嫂子看看,药粉磨成这个样子怎么样?”

“嫂子,可以了。”

……

众人尚未抵达后院,就听到一群女子叽叽喳喳声。

朱元璋微微愣怔。

来到后院,就见一群女人晒药材的晒药材,磨药粉的磨药粉。

春晓在其中指挥。

马秀英含笑道:“老四,这里是女儿国?”

朱棣笑笑。

徐妙云替朱棣解释道:“母后,分拣药材、磨药粉这些都是精细活,对体力要求却并不算高,女性做这件事刚好合适,我们这边,每一个人力都十分宝贵……”

朱元璋不由想到在沈家观摩乡土村社秀坊时,朱棣说的那番话。

女性参与创造财富……

原来,老四这里早已经更进一步,这样做了。

朱元璋收敛思绪,不动声色走到背对他们的春晓身后,看着春晓将磨好的药粉,进行搭配,旁边几个手巧的女子,正在小心包装。

“春晓丫头,这是什么药?”

春晓闻声转身。

看到朱元璋一行人后,顿时笑着微微一福,“春晓给陛下、娘娘请安。”

朱元璋摆了摆手,指着药粉。

春晓笑答:“陛下,这是藿香粉成品药,服用时,只要取一小勺,混入温酒中服用,就能起到解暑、驱邪寒等作用,咱们东番,以及未来的吕宋,都是湿热、瘴气比较重的地方,经过这段时间为百姓诊断,我们发现,这里的百姓日常生病,大多由这里的炎热潮湿天气造成,藿香粉这种成品药,可以解决很多病症……”

“这些女孩子,都是东番各个乡土村社送来,委培我们培养的,她们中,大多数资质较差的,会学习如何使用成品药,以及接生等一系列实用技巧,然后回村为村中百姓服务,资质好的,我们大药房会逐步培养她们识字、号脉,同时,未来我们大药房也会自主招收一些读过书的孩子,我和民丰听说师傅未来要建设县学、府学、省学,我们正在商量,能不能在四书五经、工农商学之外,增加医学……”

朱元璋扭头看向朱棣,含笑问:“你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给你提出意见了,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

朱棣不由笑了。

没想到,老头子也会开玩笑。

看向春晓,“这个提议不错,你们写一份计划书,先提交给你夏叔,关于增加医学,主要以普识教育为主,比如,让县学的孩子们粗浅认识药材,和农学课程结合,如何人工种植药材……”

春晓认真听着。

“等孩子们读完县学,你们大药房这边,可以对升府学的县学孩子进行招生……”

医学没必要在府学、省学设置。

首先,没那么多郎中去教学。

普识教育,认识药材,只要大药房这边提供药草标本,是个教书先生,都能照本宣科教导孩子们。

普识教育完成后,如果想学习医术,直接分流到大药房设立的学堂,由春晓、民丰和军中有经验的郎中进行教导。

……

一上午参观结束。

无论是朱棣以政权力量,帮助乡土村社培养郎中,还是工坊,亦或是农科司的研究,都给众人带来极大震撼。

当然,很多人也在背后暗骂朱棣枉顾伦理。

因为这群人,听取了农科司几个喜欢研究作物的老学究,和朱棣几个学生讲述,如何杂交豌豆。

认为这种行为,有违伦理。

午膳后。

朱元璋单独把朱棣叫到书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